回覆列表
  • 1 # 郎廷方

    你好,你的所謂“孝/仁”我較認可。

    孝,要發自內心的孝,要實際行動的孝。

    仁,又叫德,德行為仁,缺一不可…

  • 2 # 2968186160

    孝悌就不能犯上,犯上就是作亂,孔老二的仁孝理論就是培養愚忠愚孝的奴才!自古教小孩子聽父母兄長的話聽師長的話聽領導的話而不管長輩的話對錯與否只能唯唯諾諾遵命盲從!看似這樣可以維持社會秩序,實際上是為了維護封建家長式獨裁腐朽統治!尤其老孔"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聖訓更赤裸裸宣揚愚民文化,黎民世世代代只有盲目服從而不能有絲毫置疑反對,因此儒家學說得到歷代皇帝尊崇!中國幾千年文明古國為什麼在1949年之前國弱民窮任外敵宰割乃拜孔聖人迂腐落後儒教所賜!那些滿肚文墨的大臣們熱中子乎者也作八股文喊萬歲卻不思改革向世界先進的科學技術學習致國力日弱且腐敗統治日甚那有江山不倒之理!尤其那個慈禧,大耍雌威荒淫無恥,當時若不鎮壓戊戍維新,猜中國會積弱到被小日本仔蹂躪嗎?

    總之,我的觀點若父兄是好的正確的為家人服務的就應積極響應,相反,父兄若是荒謬的不擔當的且自私自利的命令就拒不執行,這才是孝悌的正確態度!

  • 3 # 正在奮鬥的熱血青年

    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仁”和“孝”是一對極為重要的概念範疇。“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貫穿於儒學發展的全過程,在一定意義上來講,儒學就是仁學。在儒家思想中,孝被視為百善之首、眾德之本,人倫之始。那麼“仁”“孝”這兩個核心範疇之間的關係又是如何呢?

    孔子弟子有若嘗言:“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與!”此句揭開了後世仁孝之辯的開端。所謂仁孝之辯,指的是仁、孝的先後、體用、本末等關係問題。《後漢書·延篤傳》載經學家延篤對於仁孝關係的看法:“夫仁人之有孝,猶四體之有心腹,技葉之有本根也。 如必對其優劣,則仁以技葉扶疏為大,孝以心體本根為先,可無訟也。”延篤博通經傳,對仁孝學說有著深刻的見解,他認為孝是仁之根,孝為先,仁為大。漢唐學者大部持相似意見。宋代學者二程、朱嘉則認為應將有若之言改為“孝弟也者,其為行仁之本與”,方能正確闡述仁孝之間的關係,孝不是仁之本,而是行仁之本。王陽明繼承了程朱的思想,又在其基礎上有所發明。筆者試圖闡明王陽明的仁孝關係思想,並揭示其理論與現實意義。

  • 4 # 律師Tamara

    我曾聽過一句話,說對父母孝順的人,又能夠壞到哪裡去呢?當時因為對這句話有所懷疑,對於一直都記著。隨著生活閱歷的不斷豐富,確實發現,如果在家能夠孝順父母,一般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非常正,也能在社會中受到大家的尊重。

    上學的時候學過一篇課文,其中有一句名言:“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意思是在贍養自己的長輩時,也要想起尊重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老人;在養育自己的孩子時,也要愛護其他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小孩。這是一種理想社會的追求。

    疫情期間,相比於其他國家,中國能夠做到快速控制疫情,與我們所追求大同社會的思想是分不開的。每個人在管好自己的同時,也能考慮到身邊的親友及鄰居,並監督他人,才能夠達到這麼好的效果。眾所周知中國是人口大國,佔有差不多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如果疫情不能得到及時控制,後果將不堪設想。

    所以我贊同您關於孝和仁的觀點。

  • 5 # X射線60945207

    1、孝的本意就是照顧好父母的衣食住行、順從父母的意志兩層基本含義,有人說“父母錯了也要聽父母的就是愚孝”這句話我不能苟同,如果父母的想法不合時宜,可以跟父母良好溝通,“色養”就是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能給父母不好的臉色,“色難”就是說做到不給父母看不好的臉色這件事是很難做到的。

    2、仁的概念更為寬泛,漢字文化博大精深,幾乎每一個漢字背後都蘊含著豐富的人文資訊。看“仁”這個字的結構就知道,換位思考,不僅要考慮自己還要考慮別人這是“仁”的本意,由此來說“孝”是考慮父母,“仁”是考慮別人(當然也包括父母),由“孝”到“仁”,愛的廣泛性增加了,“孝”就是“仁”的基礎和本源,簡言之,把對父母的愛撒向人間就是“仁”。

    及時行孝不能等,免得“子予孝而親不在”,及時行仁也不能等,播撒愛的種子必然會收穫更多愛的饋贈。

  • 6 # 畫面英語

    解釋很精彩,引申很給力!

    《禮記》裡邊所謂的"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也是把教育的著眼點放在家庭!誰來告訴我們要注意修身?誰來告訴我們怎麼修身?父母!我們最早的老師就是父母,所以我特別認同您裡邊的一句話,那就是父母要做好表率!

    家教重要。家是迷你版的國,國是超級版的家,所以從一個重視長幼有序、重視尊老愛幼的家庭中走出的規規矩矩的子弟,大機率會成為守法的公民,他的身上會少很多張狂倨傲和桀驁不馴。所以說家庭教育不能出亂子,所以說父母責任重大!或許這也是為什麼這幾年國家特別強調家風建設的原因所在吧。

    感謝相邀,希望看到更多您的好見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我很累卻不知道哪裡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