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種常用藥引:
1.大棗:性味甘溫,有補中益氣、養血寧神的功效,能補脾胃,益氣生津,調和營衛(指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及機體的防衛免疫體系),和解藥毒。內含蛋白質、糖類、有機酸、黏液質、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C等多種物質。凡脾胃氣虛,產後血虛,營衛不和,心悸怔忡等虛弱症者,均宜以此為引。
一般用5~10枚,水煎取湯送服中成藥。如治療脾虛腹瀉時可用大棗湯送服“人參健脾丸”或“理中丸”。
2.生薑:有散風寒,解表止咳,暖腸胃,和胃止吐,溫中散寒的功效。風寒感冒、風寒束肺咳嗽、陰寒胃痛和吐瀉腹痛的方中常以此為引。一般用3~5片生薑水煎取湯,即為薑湯引,以送服相應中成藥。
3.大棗加生薑:常常同時做藥引,可補益脾胃,增加食慾,促進藥物吸收,從而提高中成藥的臨床療效。
4.紅糖:即赤砂糖,性味甘溫。有補血散寒、祛淤的功效。常用於婦科血虛、血寒,產後惡露未淨,乳汁稀少,口乾嘔噦,虛弱血痢等症。常取紅糖10~30克開水送服中成藥即可。
如治產後乳汁不下時,用紅糖水送服中成藥即可。
5.藕汁、藕節:藕汁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用中成藥治療血熱出血時常用藕汁為藥引,以增強療效,用生藕搗汁,或藕節5~10個煎水即可。
6.蘆根:有清熱、生津、止渴、止嘔的功效,適用於外感風熱,口渴咽乾及孩子麻疹初起時。
一般用量為10~30克,煎湯送服中成藥,如用蘆根湯為藥引,送服“羚翹解毒丸”治療感冒。
7.黃酒:酒性辛熱,有溫通經絡,發散風寒,行藥勢的功效。黃酒與寒性藥同服,可緩其寒,與熱性藥同服,可舒筋活絡。服用時,一般取黃酒15~50毫升,溫服,如用作祛風除溼、舒筋活絡,可用黃酒或白酒送服“活絡丹”;用作活血化淤,消腫止痛,可用黃酒送服“七釐散”。
8.米湯:米湯能補脾益胃,顧護胃氣,防止苦寒藥物傷胃。內含米油,即浮於湯麵上的稠油狀液體。脾胃虛弱及腸道疾患的病人服用中成藥時都宜以此為引,特別是對有苦寒之性的藥物,用之能制其藥性之偏。米湯以小米為最好,大米也佳,取煮好的粥上部的湯汁,不拘濃度及用量。
如可用米湯送服“啟脾丸”、“小兒健脾丸”。
9.竹葉,燈心草:二藥均有清心火,利小便,除下焦溼熱之功效。適用於熱淋及心火移熱於小腸所致小便淋漓澀痛等。一般用3~5克煎水送服中成藥。
10.蔥白: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解毒散結的作用。適用於外感風寒、陰寒內盛及格陽於外的寒凝症,一般用蔥白2~3段,切碎煎湯即成。
11。食鹽:因鹹走腎,可引藥人腎經,適用於腎陰虧損的腎臟病症,如虛弱乏力,陽痿遺精,腰痛發稀者,一般取食鹽1~2克,加水溶化即可為引。如常用淡鹽水送服“大補陰丸”。
12.蜂蜜:味甘平,含多種營養成分,主補虛,有補中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的功效。
治療肺燥咳嗽,陰虛久咳,腸燥便秘,習慣性便秘,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症時,常以此為引。因其稠厚,用時先用開水衝調呈稀湯,一般一杯水衝1~2湯匙即可為蜜引。
13。食醋:味酸,可散淤止痛、解毒、殺蟲、矯味。常用於婦人赤白帶下、血崩便血、服通等症。用時取食醋兩湯匙左右,衝開水半杯即可作引,送服“失笑散”可增強散症止痛的作用。
臨床選用藥引,一般可根據中成藥功能,主治病情、病位,患病時間、季節、地區等不同情況,酌定選用一種或幾種。
幾種常用藥引:
1.大棗:性味甘溫,有補中益氣、養血寧神的功效,能補脾胃,益氣生津,調和營衛(指人體必需的營養物質及機體的防衛免疫體系),和解藥毒。內含蛋白質、糖類、有機酸、黏液質、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C等多種物質。凡脾胃氣虛,產後血虛,營衛不和,心悸怔忡等虛弱症者,均宜以此為引。
一般用5~10枚,水煎取湯送服中成藥。如治療脾虛腹瀉時可用大棗湯送服“人參健脾丸”或“理中丸”。
2.生薑:有散風寒,解表止咳,暖腸胃,和胃止吐,溫中散寒的功效。風寒感冒、風寒束肺咳嗽、陰寒胃痛和吐瀉腹痛的方中常以此為引。一般用3~5片生薑水煎取湯,即為薑湯引,以送服相應中成藥。
3.大棗加生薑:常常同時做藥引,可補益脾胃,增加食慾,促進藥物吸收,從而提高中成藥的臨床療效。
4.紅糖:即赤砂糖,性味甘溫。有補血散寒、祛淤的功效。常用於婦科血虛、血寒,產後惡露未淨,乳汁稀少,口乾嘔噦,虛弱血痢等症。常取紅糖10~30克開水送服中成藥即可。
如治產後乳汁不下時,用紅糖水送服中成藥即可。
5.藕汁、藕節:藕汁有清熱涼血、止血的功效,用中成藥治療血熱出血時常用藕汁為藥引,以增強療效,用生藕搗汁,或藕節5~10個煎水即可。
6.蘆根:有清熱、生津、止渴、止嘔的功效,適用於外感風熱,口渴咽乾及孩子麻疹初起時。
一般用量為10~30克,煎湯送服中成藥,如用蘆根湯為藥引,送服“羚翹解毒丸”治療感冒。
7.黃酒:酒性辛熱,有溫通經絡,發散風寒,行藥勢的功效。黃酒與寒性藥同服,可緩其寒,與熱性藥同服,可舒筋活絡。服用時,一般取黃酒15~50毫升,溫服,如用作祛風除溼、舒筋活絡,可用黃酒或白酒送服“活絡丹”;用作活血化淤,消腫止痛,可用黃酒送服“七釐散”。
8.米湯:米湯能補脾益胃,顧護胃氣,防止苦寒藥物傷胃。內含米油,即浮於湯麵上的稠油狀液體。脾胃虛弱及腸道疾患的病人服用中成藥時都宜以此為引,特別是對有苦寒之性的藥物,用之能制其藥性之偏。米湯以小米為最好,大米也佳,取煮好的粥上部的湯汁,不拘濃度及用量。
如可用米湯送服“啟脾丸”、“小兒健脾丸”。
9.竹葉,燈心草:二藥均有清心火,利小便,除下焦溼熱之功效。適用於熱淋及心火移熱於小腸所致小便淋漓澀痛等。一般用3~5克煎水送服中成藥。
10.蔥白:有發汗解表、散寒通陽、解毒散結的作用。適用於外感風寒、陰寒內盛及格陽於外的寒凝症,一般用蔥白2~3段,切碎煎湯即成。
11。食鹽:因鹹走腎,可引藥人腎經,適用於腎陰虧損的腎臟病症,如虛弱乏力,陽痿遺精,腰痛發稀者,一般取食鹽1~2克,加水溶化即可為引。如常用淡鹽水送服“大補陰丸”。
12.蜂蜜:味甘平,含多種營養成分,主補虛,有補中緩急、潤肺止咳、潤腸通便的功效。
治療肺燥咳嗽,陰虛久咳,腸燥便秘,習慣性便秘,胃十二指腸潰瘍等症時,常以此為引。因其稠厚,用時先用開水衝調呈稀湯,一般一杯水衝1~2湯匙即可為蜜引。
13。食醋:味酸,可散淤止痛、解毒、殺蟲、矯味。常用於婦人赤白帶下、血崩便血、服通等症。用時取食醋兩湯匙左右,衝開水半杯即可作引,送服“失笑散”可增強散症止痛的作用。
臨床選用藥引,一般可根據中成藥功能,主治病情、病位,患病時間、季節、地區等不同情況,酌定選用一種或幾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