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有文化人

    暹羅,中國對現東南亞國家泰國的古稱,泰語為สยาม(Sayam),英語為Siam。主體民族為泰人,信奉上座部佛教,自公元13世紀開國,先後經歷了素可泰、阿瑜陀耶、吞武裡、曼谷四個時代。1939年6月24日改國號為“泰國”,1945年複名“暹羅”,1949年再度改名“泰國”,沿用至今。

  • 2 # 淡定灬363

    展開全部

    泰國 暹羅為泰國的古稱。泰國的意思是“自由之地”,在其800年的歷史中,泰國可以引以為自豪的是它是東南亞唯一的一個沒有淪為殖民地的國家。泰國的歷史分為五個主要的時期:南朝時期(公元650-1250)泰族人在中國南部,即現在的雲南、廣西和廣東,建立了他們的國家。許多人向南移居到湄南河盆地,並在高棉帝國統治下的中央平原定居了下來,並可能接受了高棉帝國的文化。泰族人在約公元1238年時建立了獨立的國家素可泰,標誌著素可泰王朝的開端。素可泰時期(公元1238-1378)13世紀時泰族人開始成為這個地區的統治力量,並逐漸宣佈從當時存在的高棉和孟王國獨立出來。統治者稱之為“幸福的黎明”,這也常常被認為是泰國曆史的黃金時期,這是理想的泰國,物產豐富,君主像父親般慈善,其中最著名國王的是蘭甘杏大帝。然而在1350年,更加強大的大城對素可泰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大城時期(1350-1767)大城的君主從一開始就接受了高棉文化的影響。他們不再是素可泰王朝時父親般慈善、平易近人的君主,而是專制帝王,並採用devaraja(神王)的頭銜。在這個時期的早期,大城的統治向鄰近的泰公國擴張,並與其鄰國發生衝突。17世紀時,暹羅開始同西方國家建立外交和商業關係。1767年,緬甸入侵成功攻陷了大城。儘管緬甸人取得了勝利,但是他們對暹羅的統治並沒有維持多長時間。年輕的Phya Taksin將軍和他的隨從突破了緬甸人的重圍,逃到了尖竹汶(Chantaburi)。大城淪陷七個月後,他和他的軍隊乘船返回到都城,趕走了緬甸駐軍,收復了大城。吞武裡時期(1767-1772)著名的Taksin將軍決定將都城從大城遷移到靠近海的地點,這樣有利於對外貿易,保證武器的採購,並且萬一緬甸重新進犯,便於防守和撤退。他在湄南河西岸的吞武裡建立了新都城。Taksin的統治並不是一帆風順的。大城淪陷後缺少中央權威導致王朝迅速瓦解,Taksin統一各府的統治覆滅了。曼谷時期(1782至今)Taksin死後,查庫裡將軍成為查庫裡王朝的第一世國王,即拉瑪一世,從1782年統治到1809年。他即位的第一項舉措就是將王室都城從吞武裡遷到河對岸的曼谷,並建造了大王宮。拉瑪二世(1809-1824)繼續修建工作。拉瑪三世Nang Klao國王(1824-1851)重新開始了同西方國家的聯絡,並發展同中國的貿易。“國王與我”中的拉瑪四世Mongkut國王(1851-1868)與歐洲國家締結條約,避免淪為殖民地,並建立了現代泰國。在他統治期間,開展了許多社會和經濟改革。拉瑪五世朱拉隆功(Chulalongkorn)國王(1869-1910)繼承父親進行改革,廢除奴隸制,改進公共福利和行政制度。拉瑪六世Vajiravudh國王(1910-1925)推行義務教育其他教育方面的改革。Prajadhipok國王(1925-1935)統治期間,泰國從君主專制政體轉變為君主立憲政體。國王於1933年退位,由他的侄子Ananda Mahidol國王繼位(1935-1946)。國家由暹羅更名為泰國,1939年起實現民主政治制度。現任國王普密蓬·阿杜德(Bhumibol Adulyadej)是查裡庫王朝的拉瑪九世國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醫療器械類創業如何挑選創業合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