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大軍在滅南宋之前就攻打過交趾,1257年,蒙古大將兀良哈臺率軍三萬,進兵安南,攻陷河內,安南國王降附,兀良哈臺遂撤回雲南。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分別於1284年和1287年兩次徵安南,以失利告終。兀良哈臺進兵安南與後來的兩次元朝南征區別很大,需要分開來看。
1253年,忽必烈帶著兀良哈臺率軍遠征大理,打算從側後攻擊南宋。蒙古大軍迅速攻下大理城,次年,忽必烈率軍北還,留下兀良哈臺繼續征討。用了兩年時間,兀良哈臺平定了整個雲南。1256年,兀良哈臺從雲南進入四川,大破宋軍,抵達合州,與四川的蒙古軍會師。但此時蒙哥還沒準備好,兀良哈臺便返回了大理。回到大理後,兀良哈臺開始在雲南設定郡縣,作為進攻南宋的前進基地。1257年,兀良哈臺攻陷了河內。這一次實際上是拿下了安南,只不過兀良哈臺撤了。之所以要撤,一是因為兀良哈臺的主要目標是南宋,攻打安南的目的不過是防止安南幫助南宋。第二則是因為安南國王已經主動稱臣納貢。第三則是蒙古軍對安南的氣候不適應。
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對交趾發動了兩次南征。之所以最終失敗,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蒙古帝國崩潰,曾經所向披靡的蒙古大軍已經分崩離析,而元朝軍隊其實已經不能算蒙古大軍,而是一支以漢人為主的軍隊。忽必烈繼任蒙古大汗,導致了四大汗國的內戰,只有伊爾汗國承認忽必烈的大汗稱呼,其他汗國均不承認。以漢人為主的元軍作戰意願並不強,士氣低落,無法跟當年的蒙古大軍相比。
二、大軍南征,加重了對湖廣等地的剝削,引發了當地民眾的反抗,尤其是兩廣地區,群盜並起。導致後方不穩,後勤保障無法維持。
三、氣候原因,交趾太熱,炎熱的氣候導致了元軍時疫流行,不得不撤退。
四、安南的反抗。對了對抗元朝,安南國王將公主將於占城國王,兩國合兵,共同抵抗元軍。當然了,這並非主要因素,不過越南在史書上對此大書特書。越南史書上描述,安南朝野上下,團結一心,一致對外,民眾踴躍抗敵。在抗元戰爭中,湧現出無數傑出將領,他們出身於王室,一個個文武兼修,忠君愛國,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下,元軍最終大敗而歸。元世祖忽必烈本來計劃再一次南征,結果病逝,計劃作罷。而元朝朝廷內部從此陷入了混亂,一直到元朝滅亡。
蒙古大軍在滅南宋之前就攻打過交趾,1257年,蒙古大將兀良哈臺率軍三萬,進兵安南,攻陷河內,安南國王降附,兀良哈臺遂撤回雲南。忽必烈建立元朝後,分別於1284年和1287年兩次徵安南,以失利告終。兀良哈臺進兵安南與後來的兩次元朝南征區別很大,需要分開來看。
1253年,忽必烈帶著兀良哈臺率軍遠征大理,打算從側後攻擊南宋。蒙古大軍迅速攻下大理城,次年,忽必烈率軍北還,留下兀良哈臺繼續征討。用了兩年時間,兀良哈臺平定了整個雲南。1256年,兀良哈臺從雲南進入四川,大破宋軍,抵達合州,與四川的蒙古軍會師。但此時蒙哥還沒準備好,兀良哈臺便返回了大理。回到大理後,兀良哈臺開始在雲南設定郡縣,作為進攻南宋的前進基地。1257年,兀良哈臺攻陷了河內。這一次實際上是拿下了安南,只不過兀良哈臺撤了。之所以要撤,一是因為兀良哈臺的主要目標是南宋,攻打安南的目的不過是防止安南幫助南宋。第二則是因為安南國王已經主動稱臣納貢。第三則是蒙古軍對安南的氣候不適應。
元朝建立後,忽必烈對交趾發動了兩次南征。之所以最終失敗,主要有以下幾個因素:
一、蒙古帝國崩潰,曾經所向披靡的蒙古大軍已經分崩離析,而元朝軍隊其實已經不能算蒙古大軍,而是一支以漢人為主的軍隊。忽必烈繼任蒙古大汗,導致了四大汗國的內戰,只有伊爾汗國承認忽必烈的大汗稱呼,其他汗國均不承認。以漢人為主的元軍作戰意願並不強,士氣低落,無法跟當年的蒙古大軍相比。
二、大軍南征,加重了對湖廣等地的剝削,引發了當地民眾的反抗,尤其是兩廣地區,群盜並起。導致後方不穩,後勤保障無法維持。
三、氣候原因,交趾太熱,炎熱的氣候導致了元軍時疫流行,不得不撤退。
四、安南的反抗。對了對抗元朝,安南國王將公主將於占城國王,兩國合兵,共同抵抗元軍。當然了,這並非主要因素,不過越南在史書上對此大書特書。越南史書上描述,安南朝野上下,團結一心,一致對外,民眾踴躍抗敵。在抗元戰爭中,湧現出無數傑出將領,他們出身於王室,一個個文武兼修,忠君愛國,立下了赫赫戰功。
在以上因素共同作用下,元軍最終大敗而歸。元世祖忽必烈本來計劃再一次南征,結果病逝,計劃作罷。而元朝朝廷內部從此陷入了混亂,一直到元朝滅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