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指尖時
-
2 # 指尖時
對於體徵來說,面板的變化可以給臨床醫生提供很直觀的辨別,對於區域性面板的紅腫熱痛,如果除外自身免疫和腫瘤因素的話,可以肯定為是細菌感染,而對於全身的皮疹,多半為病毒性感染(在常見的出疹性傳染病中,只有猩紅熱和傷寒是細菌感染,斑疹傷寒為立克次體感染,其他基本上都是病毒感染)。下面是丹毒的圖片,大家感受下
這是麻疹的圖片,對比一下
除了面板,在內臟器官上也有很多肉眼可以分辨出的差異,比如漿膜腔積液,器官感染灶,等等;對於症狀來說,就要具體化到每個疾病了,這點學過內科學的同學都會深有體會,例如大葉性肺炎會有鐵鏽色痰,霍亂會有米泔水樣便,病毒性感冒會有卡他症狀等等,這些都是考試會反覆考到的內容,只能靠記憶和經驗去掌握。
區別二:輔助檢查
輔助檢查是目前循證醫學大環境下比較可靠的診斷手段,在區分感染性疾病時輔助檢查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很多檢查結果被稱為“金標準”,下面我們就從最次要的逐漸向最重要的來分析。
1、影像學檢查:主要指X線和超聲,超聲對於感染診斷主要是臟器膿腫及感染性心內膜炎或瓣膜贅生物,X線對於感染診斷主要表現在呼吸系統(其他系統也有,比如肝膿腫,腎周膿腫等等),肺CT在其中功不可沒,其實臨床上對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最不好鑑別的部位其中一個就是呼吸系統,在這裡,我根據我沒幾年的臨床經驗總結了一下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影像學區別。首先,細菌感染往往成局灶性,病變演變慢;病毒感染成瀰漫性,病變演變快。下圖是個大葉性肺炎的肺CT表現(病變局灶於一個肺葉或肺段)
這個是小葉性肺炎(病灶沿氣管或血管成灶性分佈,左肺下葉不張)
這個是病毒性肺炎(著名的SARS,可惜不太清楚.........)
再來一張鉅細胞病毒性肺炎(瀰漫分佈,間質受累為主)
其次,細菌性感染易形成空腔(尤其是球菌和厭氧菌),區域性包裹,多伴隨支氣管分佈,可能造成氣道阻塞形成肺不張;病毒性感染多引起肺間質水腫滲出,容易出現低氧血癥,嚴重的會出現I型呼吸衰竭,但很少造成空洞或肺不張。最後,細菌性肺炎可能會累及胸膜引起胸腔積液,病毒性肺炎幾乎不會造成胸膜受累。
2、實驗室檢查 :這裡面比較重要的就是免疫學檢查,比如經典的乙肝兩對半,HCV,HPV,HIV的抗體檢查,呼吸道很多病毒的IgG和IgM等抗體都可以透過抽血來檢查,用來明確感染源。此外,CRP(C反應蛋白)和PCT(降鈣素原)是目前臨床上用來提示細菌性感染的指標。還有一個最普及的,就是血常規,血常規中的白細胞一直是臨床上用來評估感染情況的簡單方便的指標,大部分細菌感染都會出現白細胞總數升高伴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不過少數病毒也會引起白細胞升高(狂犬病病毒,乙腦病毒,風疹病毒和EB病毒)。最後,一些特殊組織的感染,有特殊的檢驗方法,比如胸腔積液,腦脊液的常規中白細胞升高,糖降低可以提示細菌感染,尿常規白細胞升高提示細菌感染(貌似沒有泌尿系統的病毒感染),大便中白細胞升高多見於菌痢等等。
3、病原學檢查:利用體液或組織進行塗片或培養直接辨認出病原學,是診斷細菌性感染的金標準,不過塗片檢出率不高,培養又需要時間,所以沒辦法在見到病人的第一時間用來診斷。
4、治療效果:當難以區分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時,臨床醫生一般傾向於給予抗生素治療,如果病情好轉,說明是細菌感染,不過隨著抗生素控制的越來越嚴格,這種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不過對於感染症狀嚴重的,還是可以在實驗室結果出來前使用的,不過這要依賴於醫生的主觀判斷力了。
回覆列表
對於體徵來說,面板的變化可以給臨床醫生提供很直觀的辨別,對於區域性面板的紅腫熱痛,如果除外自身免疫和腫瘤因素的話,可以肯定為是細菌感染,而對於全身的皮疹,多半為病毒性感染(在常見的出疹性傳染病中,只有猩紅熱和傷寒是細菌感染,斑疹傷寒為立克次體感染,其他基本上都是病毒感染)。下面是丹毒的圖片,大家感受下
這是麻疹的圖片,對比一下
除了面板,在內臟器官上也有很多肉眼可以分辨出的差異,比如漿膜腔積液,器官感染灶,等等;對於症狀來說,就要具體化到每個疾病了,這點學過內科學的同學都會深有體會,例如大葉性肺炎會有鐵鏽色痰,霍亂會有米泔水樣便,病毒性感冒會有卡他症狀等等,這些都是考試會反覆考到的內容,只能靠記憶和經驗去掌握。
區別二:輔助檢查
輔助檢查是目前循證醫學大環境下比較可靠的診斷手段,在區分感染性疾病時輔助檢查可以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有很多檢查結果被稱為“金標準”,下面我們就從最次要的逐漸向最重要的來分析。
1、影像學檢查:主要指X線和超聲,超聲對於感染診斷主要是臟器膿腫及感染性心內膜炎或瓣膜贅生物,X線對於感染診斷主要表現在呼吸系統(其他系統也有,比如肝膿腫,腎周膿腫等等),肺CT在其中功不可沒,其實臨床上對細菌感染還是病毒感染最不好鑑別的部位其中一個就是呼吸系統,在這裡,我根據我沒幾年的臨床經驗總結了一下細菌感染和病毒感染的影像學區別。首先,細菌感染往往成局灶性,病變演變慢;病毒感染成瀰漫性,病變演變快。下圖是個大葉性肺炎的肺CT表現(病變局灶於一個肺葉或肺段)
這個是小葉性肺炎(病灶沿氣管或血管成灶性分佈,左肺下葉不張)
這個是病毒性肺炎(著名的SARS,可惜不太清楚.........)
再來一張鉅細胞病毒性肺炎(瀰漫分佈,間質受累為主)
其次,細菌性感染易形成空腔(尤其是球菌和厭氧菌),區域性包裹,多伴隨支氣管分佈,可能造成氣道阻塞形成肺不張;病毒性感染多引起肺間質水腫滲出,容易出現低氧血癥,嚴重的會出現I型呼吸衰竭,但很少造成空洞或肺不張。最後,細菌性肺炎可能會累及胸膜引起胸腔積液,病毒性肺炎幾乎不會造成胸膜受累。
2、實驗室檢查 :這裡面比較重要的就是免疫學檢查,比如經典的乙肝兩對半,HCV,HPV,HIV的抗體檢查,呼吸道很多病毒的IgG和IgM等抗體都可以透過抽血來檢查,用來明確感染源。此外,CRP(C反應蛋白)和PCT(降鈣素原)是目前臨床上用來提示細菌性感染的指標。還有一個最普及的,就是血常規,血常規中的白細胞一直是臨床上用來評估感染情況的簡單方便的指標,大部分細菌感染都會出現白細胞總數升高伴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不過少數病毒也會引起白細胞升高(狂犬病病毒,乙腦病毒,風疹病毒和EB病毒)。最後,一些特殊組織的感染,有特殊的檢驗方法,比如胸腔積液,腦脊液的常規中白細胞升高,糖降低可以提示細菌感染,尿常規白細胞升高提示細菌感染(貌似沒有泌尿系統的病毒感染),大便中白細胞升高多見於菌痢等等。
3、病原學檢查:利用體液或組織進行塗片或培養直接辨認出病原學,是診斷細菌性感染的金標準,不過塗片檢出率不高,培養又需要時間,所以沒辦法在見到病人的第一時間用來診斷。
4、治療效果:當難以區分是病毒還是細菌感染時,臨床醫生一般傾向於給予抗生素治療,如果病情好轉,說明是細菌感染,不過隨著抗生素控制的越來越嚴格,這種做法是不值得提倡的。不過對於感染症狀嚴重的,還是可以在實驗室結果出來前使用的,不過這要依賴於醫生的主觀判斷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