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半仙龍

    《史記》經過司馬遷外孫楊惲的努力,才開始流傳,但到東漢時已經有了殘缺。

    今本《史記》一百三十卷,篇數跟司馬遷自序所說的相符。但《漢書·司馬遷傳》說其中“十篇缺,有錄無書”。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著錄馮商所續《史記》七篇;劉知幾認為續補《史記》的不只是褚、馮兩家,而有十五家之多。

    《史記》有兩部,一部在司馬遷的工作場所(宮廷);副本在家中。在漢宣帝時期,司馬遷的外孫楊惲開始把該書內容向社會傳播,但是篇幅流傳不多,很快就因為楊惲遇害中止。

    《史記》成書後,由於它被指責為對抗漢代正宗思想的異端代表,因此,在兩漢時,《史記》一直被視為離經叛道的“謗書”,不但得不到應有的公正評價,而且當時學者也不敢為之作註釋。

    在西漢即使諸侯都沒有全版的《太史公書》,東平王曾向朝廷要求賞賜宮廷中的《太史公書》也遭到拒絕。

    因為《史記》中有大量宮廷秘事,西漢嚴禁洩露宮廷語,因此只有宮廷人員才能接觸到該書。漢宣帝時褚少孫在宮廷中閱讀該書,其中已經有些篇幅不對宮廷官員開放,到班固父子時,宣稱缺少了十篇,班固家被皇室賜予《太史公書》副本,其中也少了十篇。

    司馬遷創作的《史記》比較廣泛地傳播流行,大約是在東漢中期以後。東漢朝廷也曾下詔刪節和續補《史記》。《後漢書·楊終傳》雲,楊終“受詔刪《太史公書》為十餘萬言”。

    表明東漢皇室依然不願全部公開《史記》,只讓楊終刪為十多萬字發表。被刪後僅十餘萬言的《史記》,在漢以後即失傳,以後一直流傳的是經續補的《史記》。

    唐朝時,由於古文運動的興起,文人們對《史記》給予了高度的重視,當時著名散文家韓愈、柳宗元等都對《史記》特別推崇。

    宋元之後,歐陽修、鄭樵、洪邁、王應麟各家,以及明朝的公安派、清朝的桐城派,都十分讚賞《史記》的文筆。《史記》的聲望與日俱增,各家各派註釋和評價《史記》的書也源源不斷出現。

    擴充套件資料

    據日本學者瀧川資言《史記會注考證·史記總論》“史記附益條”,涉及《史記》補竄的篇目有34篇,分別是:

    本紀2篇:《秦始皇本紀》《今上本紀》。

    表6篇:《三代世表》《漢興諸侯年表》《高祖功臣侯者年表》《惠景間侯者年表》《漢興以來將相年表》、《建元以來侯者年表》。

    書8篇:《禮書》《樂書》《律書》《曆書》《天官書》《封禪書》《河渠書》《平準書》。

    世家7篇:《陳涉世家》《外戚世家》《楚元王世家》《齊悼惠王世家》《曹相國世家》《梁孝王世家》《三王世家》。

    列傳13篇:《賈生列傳》《酈商列傳》《張丞相列傳》《酈生陸賈列傳》《田叔列傳》《李將軍列傳》《衛將軍驃騎列傳》《平津侯主父偃列傳》《司馬相如列傳》《酷吏列傳》《滑稽列傳》《日者列傳》《龜策列傳》。

    這些篇目中,有些是褚少孫所補,有些則是後人補竄。今人張大可經過詳細考釋,認為竄補篇目除以上34篇外,還有《孔子世家》《韓信盧綰列傳》《匈奴列傳》《大宛列傳》,並將所有補竄篇目內容分為四類:褚少孫等續史篇目內容、好事者補亡篇目內容、讀史者增竄篇目內容、司馬遷附記太初以後事篇目內容。

    共有16篇涉及太初以後記事,凡22人,是司馬遷對歷史變遷“綜其終始”的簡略附記,總計1541字,這些人和事集中在兩件大事上,一為巫蠱案,一為李陵案。趙生群則認為,《史記》記事迄於太初,太初以後所記載的事件,是後人補竄。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銷售人員的薪資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