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鴨梨山大
-
2 # 歷史開講
人類有許多動物朋友,猴便是其中與我們關係相當密切的一類,比如,猴的叫聲就常常出現在唐宋詩詞中。
猴的叫聲,不論悲調喜調,都不能用美妙來形容。雖然科學家可以分辨出猴語的方言特點,甚至用樂聲模仿它們的快樂與悲傷,可常人的耳朵聽到的猴叫卻並沒有太大分別,總感覺是一種哀腔。即使入詩,也多被描述為淒厲哀鳴之聲,如唐代杜甫就有“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這樣的詩句。“猴”字是晚出的字形,“猿”在文人看來略雅一點,古代詩文的“猿”常常指的就是猴,這並非是古人真的分不清猿與猴的區別。
當然,古人對於猴聲的感受也有例外,李白的那一句“兩岸猿聲啼不住”,就將猴的叫聲化成了一種人生的快樂。
李白晚年因“安史之亂”參與永王叛亂而受懲處,被判長流夜郎(今貴州桐梓)。已經58歲的李白在潯陽(今江西九江)告別了妻兒,乘船溯江而上,由春夏而至秋冬,旅步沉緩,慢慢行進到三峽。鬱悶中的李白寫了《上三峽》,發出“不覺鬢成絲”的感慨,覺得青天並不那麼寬,江水也流到了盡頭,人生如此,已是無望又絕望了。不曾想船過瞿塘峽口,在白帝城下傳來長安的大赦令,真真是絕處逢生,李白感覺這天地頓時又變得無比寬廣。第二天一大早,李白回舟東行,歸心似箭,竟是一日就到達千里外的江陵:“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原來,猿猴的叫聲竟也是那樣的悅耳,那樣的快活!
李白聽到的猴叫,也許真的全是快樂之聲,但在比他早約四百年的晉代,有人在三峽聽到的是猴的悲愴之聲。
晉將桓溫和他率領的隊伍溯江入蜀,船進三峽,部將逮到一隻小猴在船上嬉戲。猴母失子,急切地沿岸追著船隊跑了100多里,在巫峽時跳到船上氣絕身亡。軍士剖開母猴察看,見腹內“腸皆寸斷”。桓公得知此事,因猴之母子情深而感動,同時對軍伍虐殺動物的行為也非常氣憤,“公聞之怒,命黜其人”,他當即罷免了相關人員。這是劉義慶《世說新語·黜免》中記述的一個故事,這個故事還留下了一個成語:肝腸寸斷。
對猴性的敬畏,用人性相比附,動物也是可以做人的老師。只是斗轉星移,我們早已忘卻了那悲愴的叫聲,以至於現在往往會忘記了那隻斷腸的母猴。濃烈的親情,猴類原本是不輸人類的,人由此生出對猴性的敬畏之心,似乎也是很自然的吧。
回覆列表
人類是由森林古猿進化來的古猿,根據現代科學研究表明,是人類的早期祖先,人類是從一種古猿類發展而來的,人和猿有一定的近親關係,人和猿的共同遠祖是3000~3500萬年前生活於埃及法尤姆窪地的原上猿和埃及猿。特別是20世紀前後的近幾十年來,在亞、非、歐等洲的許多地區發現的臘瑪古猿、森林古猿和南方古猿被認為是人類和現代類人猿的共同祖先。南非發現200萬年前新類人物種對此提供了最新證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