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科技農場

    “春雨驚春清谷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二十四節氣歌》你還會背嗎?

    24節氣是中國古人總結出來的,可以預測天氣變化,根據不同的節氣安排不同的農事,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結晶,是老祖宗給咱們留下來的一筆財富。雖然我們都知道這24節氣,但是二十四節氣到底是根據什麼算的你知道嗎?

    二十四節氣的由來

    說道24節氣的起源,最早要追溯到春秋時期,人們採用土圭測日影,發現在一年中有一天白晝最長、黑夜最短,有一天白晝最短、黑夜最長,其他時候晝夜長短交替,週而復始……沒錯,這就是首先被確立的兩個節日,夏至和冬至。戰國後期進一步把一年作了八等分,於是有了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共八個節氣;到秦漢年間,二十四節氣已完全確立。公元前104年,由鄧平等制定的《太初曆》,正式把二十四節氣訂於曆法,明確了二十四節氣的天文位置。稱謂也沿用至今。

    二十四節氣究竟是根據陽曆來計算的還是根據陰曆來計算的?

    準確來講,24節氣的確立既不是根據我們現在所說的陽曆,也不是陰曆來制定的,而是根據當初的干支歷。

    干支歷就是我們常常說的天干地支,雖然古人並不知道地球是圍繞太陽轉的,但這干支歷卻是根據太陽制定的,也就是地球繞太陽公轉的一個週期。古人把地球繞太陽執行的軌道命名為“黃道”,也稱“日道”,將黃道等比例分成24份,之間相隔15° ,就形成了24個節氣。二十四個節氣,代表著地球在“黃道”上的二十四個不同位置。而每個節氣,都表示著氣候、物候、時候,這“三候”的不同變化。

    我們現在的人已經習慣把“公曆”稱為“陽曆”了,其實公曆只是太陽曆的一種,如果非要說24節氣是根據什麼來算的話,其實“陽曆”更合適,因為“公曆”和“干支歷”都屬於太陽曆的一種,這也是為什麼每年的24節氣在公曆上的時間幾乎每年都一樣,最多相差一兩天的緣故,因為公曆和干支歷都是根據地球繞太陽的週期來確定的。

    二十四節氣適用於全國嗎?

    24節氣最早產生於中國的黃河流域,所以說與24節氣描述最相符的也是黃河流域,也就是現在的華北華南部分地區。但是中國國土廣闊,所以各地區的情況都有所不同,舉個最簡單的例子,有些地區有“清明前後,種瓜種豆”的俗語,而有些地區則是“穀雨前後,種瓜種豆”。所以說,區域不同,對24節氣的適應情況也不一樣,但是到了什麼節氣該進行什麼農事,相信每個地區的老人們都知道。

  • 2 # 樹德漢碩

    二十四節氣是依照陽曆計算出來,而不是按陰曆計算出來的。許多人不明白,因為在民間,人們習慣使用陰曆,以為二十四節氣是依陰曆而得,其實是理解錯誤了。

    中國的先人很重視對日月的觀察,以觀察太陽運動變化而創制的歷法叫太陽曆,簡稱陽曆,以觀察月亮運動變化而創制的歷法叫太陰曆,簡稱陰曆。陰曆就是依據月亮朔望圓缺盈虧為特徵而制定,朔是初一,望是十五,反映的就是月亮朔望盈虧的變化,只是重月的執行規律,沒法表達太多的功能作用。太陽的運動變化作用可比月的運動變化多了。太陽運動變化規律,產生了春夏秋冬四季的變化及冷熱寒暑的變化,中國的先人們正是依據這一點,而創制二十四節氣,而利了安排農事。所以二十四節氣是依太陽運動特點規律而計算得來,不是依陰曆而得。中國使用的農曆是陰陽合力,即陽曆反映二十四節氣,陰曆反映月的朔望圓缺口盈虧,二者同用。有人誤解,把農曆只當陰曆看,而忘了陽曆。使用二十四節氣,就是用了陽曆。陽曆比陰曆更有用更實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怎樣才能知道自己是東四命人還是西四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