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打不死的醜八怪
-
2 # 使用者9416381105893
平行光線進入眼球,經晶狀體將光線匯聚到視網膜上,此時晶狀體的焦點正在視網膜上
而近視時,晶狀體的焦點在視網膜前方(可以想象為晶狀體將光線匯聚過度了),於是看東西就不清楚
在眼鏡前面加一片凹透鏡,將外面的平行光線先發散,再傳入眼鏡,矯正了過度匯聚的光線,使得光線經過晶狀體後能夠被匯聚到視網膜上,於是就看清楚了,這就是近視鏡的原理。
近視影響了視物,佩戴眼鏡是一方面,另外最主要的就是口服樂睛視力營養素,從根本上補充眼部營養,曾強眼睛的抗疲勞能力,減低近視度數,提升視力。
對於同種材料製成的凸透鏡,其凸度越大,屈光度數越大,反之越小。換言之,對同一隻眼球而言,近視度數越高,眼球越突出,需戴近視鏡度數越高。 眼球的屈光系統是個可調的“凸透鏡”,因而形態可變,當眼前放上凹透鏡時,眼球仍具有自我調節功能,眼睛能看清不同距離的目標和近視或老視患者戴鏡能適應本身就說明了這一點。由於普通眼鏡與眼球相分離,形象直觀,容易計算。本節探討的重點是眼鏡對眼球屈光的影響,對有關眼鏡的論述,都是針對普通眼鏡。戴角膜接觸鏡與普通眼鏡在屈光方面具有相同的效果,其原理和技術在眼鏡行業已經很成熟,因此不再論述。在屈光學中,只有在某些特殊情況下,屈光度數為P1、P2兩透鏡組合產生的屈光效果才是屈光度為P1+P2的透鏡。在眼球與透鏡組成的光路中,在效果上或定性的計算中,也可以有P1+P2這種情況,這並非透鏡組合後的實際屈光效果,而是一種簡化和近似,因為眼睛具有自我改變屈光度的能力。雖然較難用實驗驗證,但從眼球的調節效果看,它應當具有抵消鏡片屈光度的作用,而該公式卻具有簡化計算的作用。對於眼球和透鏡所組成的系統來說,至多是兩個透鏡組成的屈光系統,因此可以利用屈光學理論進行計算。當戴上透鏡時,因眼球特殊的調節作用,將透鏡的屈光度和眼球調節適應後的屈光度相加減,也可得到近似值,雖然與準確地測量眼球的屈光力尚有一段距離,但在效果上卻接近。在該論證中,儘管從理論上進行了推導,但實驗和測量都非常困難,就象配製近視鏡需要試戴一樣,在用來指導配鏡的過程中還要進行試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