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子在《孫子兵法》中,對於戰略戰術的總結主要有:
1.避實擊虛。在《孫子兵法》中,孫子指出,戰爭中兵力的佈置是戰爭指揮者依照所掌握的實際情況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強有弱。我方在作戰中應當避開敵人兵力強大的部分,而重點進攻敵軍兵力薄弱的部分,這樣就能奪取戰鬥的勝利。這一點,孫子在其兵法《虛實篇》中有精闢而形象的闡述。孫子說:“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同時,對於如何實施之一作戰原則,孫子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辦法。如集中優勢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總之,這一原則的關鍵是集中力量,尋找弱點並迅速出擊。
2.致人而不致於人。《孫子兵法》的另一作戰要點是:致人而不致於人。“致人”,即調動敵人,讓敵人依照我的意圖行事;“致於人”,即被敵人調動。孫子指出,在戰爭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掌握戰鬥的主動權,沒有主動權,便會被敵人牽著牛鼻子走,就會陷入被動、消極防禦甚至處處捱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戰鬥的主動權,則能改變不利的形勢,讓敵人“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這一點是取勝的必備條件。
3.先勝而後求戰。孫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寫道:“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於孫子認識到戰爭是關係到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態度對待戰爭的觀點。孫子提出,在戰爭前,應認真地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力求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無把握之仗。孫子說:“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這些話的意思,立意均在於此。
4.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孫子指出,在戰爭中要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瞭解自己,也瞭解敵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實施避實擊虛之計,才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最終戰勝敵人。同時,孫子還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須捨得花大力氣去探知敵情,掌握敵情,這是進行“廟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勝。孫子在其兵法理論中,提出了一個“奇正”的命題,即在作戰的戰術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擔正面作戰為正,進行側擊、包圍、迂迴的為奇;擔任鉗制敵人主力的為正,列陣對敵、明攻的為正;承擔突擊的為奇,採用機動、偷襲或者特殊戰法的為奇。孫子提出作戰必須有“正奇”的變化,要“以正合,以奇勝”,才能最終贏得主動。孫子的這一軍事思想,已為後來眾多的軍事家所運用。以此戰略戰術為指導而贏得戰爭勝利的戰例幾乎俯拾皆是。
6.識眾寡之用者勝。在《孫子兵法》中,孫子還總結出了兵多與兵少的不同用法。孫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戰運用時的一般規律,孫子說:“凡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則。另一方面,孫子又說:“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應視不同的情況而靈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敵人時,要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這樣,在區域性上造成“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對優勢,給敵人以有力打擊。孫子在他的兵法中總結了兵多與兵少的用法後,指出:“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可見,孫子提倡兵力的部署
。孫子在《孫子兵法》中,對於戰略戰術的總結主要有:
1.避實擊虛。在《孫子兵法》中,孫子指出,戰爭中兵力的佈置是戰爭指揮者依照所掌握的實際情況而定的,其兵力必定是有強有弱。我方在作戰中應當避開敵人兵力強大的部分,而重點進攻敵軍兵力薄弱的部分,這樣就能奪取戰鬥的勝利。這一點,孫子在其兵法《虛實篇》中有精闢而形象的闡述。孫子說:“夫兵形象水,水之行,避高而趨下;兵之形,避實而擊虛。”同時,對於如何實施之一作戰原則,孫子也提出了一些具體的辦法。如集中優勢兵力,攻其所不守;避其銳氣,擊其惰歸。總之,這一原則的關鍵是集中力量,尋找弱點並迅速出擊。
2.致人而不致於人。《孫子兵法》的另一作戰要點是:致人而不致於人。“致人”,即調動敵人,讓敵人依照我的意圖行事;“致於人”,即被敵人調動。孫子指出,在戰爭中,最重要的一點便是要掌握戰鬥的主動權,沒有主動權,便會被敵人牽著牛鼻子走,就會陷入被動、消極防禦甚至處處捱打的境地。而掌握了戰鬥的主動權,則能改變不利的形勢,讓敵人“佚能勞之,飽能飢之,安能動之,”這一點是取勝的必備條件。
3.先勝而後求戰。孫子在其兵法的首篇寫道:“兵者,國之大事,生死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由於孫子認識到戰爭是關係到國家、民族存亡的大事,因而提出了以慎重的態度對待戰爭的觀點。孫子提出,在戰爭前,應認真地分析敵我雙方的優勢和弱點,力求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善於作戰的人,總是打有把握之仗,而不打無把握之仗。孫子說:“故善戰者,立於不敗之地,而不失敵之敗也”、“勝兵先勝而後求戰,敗兵先戰而後求勝”、“古之所謂善戰者,勝於易勝者也”。這些話的意思,立意均在於此。
4.知彼知己,百戰不殆。孫子指出,在戰爭中要立於不敗之地,就必須瞭解自己,也瞭解敵人。知彼知己,才能去實施避實擊虛之計,才能掌握戰場的主動權,變不利因素為有利因素,最終戰勝敵人。同時,孫子還指出,要真正做到“知彼知己”,就必須捨得花大力氣去探知敵情,掌握敵情,這是進行“廟算”的基本前提。
5.以正合,以奇勝。孫子在其兵法理論中,提出了一個“奇正”的命題,即在作戰的戰術部署中,兵力部署以承擔正面作戰為正,進行側擊、包圍、迂迴的為奇;擔任鉗制敵人主力的為正,列陣對敵、明攻的為正;承擔突擊的為奇,採用機動、偷襲或者特殊戰法的為奇。孫子提出作戰必須有“正奇”的變化,要“以正合,以奇勝”,才能最終贏得主動。孫子的這一軍事思想,已為後來眾多的軍事家所運用。以此戰略戰術為指導而贏得戰爭勝利的戰例幾乎俯拾皆是。
6.識眾寡之用者勝。在《孫子兵法》中,孫子還總結出了兵多與兵少的不同用法。孫子一方面指出了兵力的多少在作戰運用時的一般規律,孫子說:“凡用兵之法,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分之,敵則能戰之,少則能守之,不若則能避之。”這是使用兵力的一般原則。另一方面,孫子又說:“兵以詐立,以利動,以分合為變者也。”他指出,打仗、用兵應視不同的情況而靈活地使兵力分散或集中,在我方兵力不如敵人時,要設法分散敵人的兵力,這樣,在區域性上造成“我專為一,敵分為十,是以十攻其一”的相對優勢,給敵人以有力打擊。孫子在他的兵法中總結了兵多與兵少的用法後,指出:“兵非益多也,惟無武進,足以併力、料敵、取人而已。”可見,孫子提倡兵力的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