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論上廣告的收費方式比較多有CPM、CPC、CPA和CPS幾種
CPM:按廣告的千次曝光付費;
DSP從ADX上面拿量用的就是CPM,因此大部分DSP也按CPM與廣告主收費,這是對平臺方而言是風險最低的方式,目前是DSP最通用的收費方式。
——當然話是這麼說,實際中,除了只要曝光量的品牌廣告主,金主爸爸們一樣會按最後的轉化效果(如手遊按啟用成本或LTV值)來衡量每個DSP做最後選擇;
基於CPM結算,在DSP最迅猛發展的前幾年,有些喪心病狂(傻X)的DSP喜歡搞摻量的事情,忽悠剛出來買量不懂行的市場運營同學,掛羊頭賣狗肉,資料作假,有的甚至做個投放端包個殼就敢說自己是DSP
今年反正該學聰明的也學聰明瞭(反作弊與資料監控),這些該被淘汰的也要掛差不多了,大浪淘沙,真正以產品技術取勝,流量清晰的DSP會走到最後
CPM另外衍生出 CPT 的收費模式, 也就是時間包段,這種廣告形式其實很粗糙,這的確很省心,也能給平臺方帶來不錯的收入,但在這種時代趨勢走向程式化交易,走向效果廣告的情況下,除了財大氣粗(人傻錢多)的大品牌大老闆,想不明白還什麼人用了
CPD一般現在是指按每次下載(download)收費,而不指按天收費
舉例淘寶推廣來說,平臺方可以幫你搶量,也可以幫你做創意最佳化,提升最後到淘寶item頁的轉化率,但到了item頁,使用者買不買,買多少那完全是廣告主自己產品介紹和實際質量的問題了
對平臺方來說,做到CPC,相比起CPM,要多控制好一個環節的轉化率預估,因此對平臺方的資料和技術要求會相對更高,因為做不好就控制不了風險,那麼就等著虧本
下面的CPA和CPS以此類推,每多增加一個轉化環節,對DSP來說就是多了一道風險的控制
但是實際上CPC也很容易便宜羊毛黨,這一步老實說,操作空間也不比CPM小
這種方式,除了多年積累資料演算法都強大的大平臺,敢和你做CPA,其他小平臺說金主爸爸我們可以按CPA來結算,那麼投放運營就要小心了
積分牆,機刷,除了啟用,連次留也能幫你搞到很好看
但有什麼用呢?
CPS: 以實際銷售額來換算廣告金額 ,也就是分成
這看上去很美,效果廣告主最喜歡的肯定是走CPS,因為這相當於零風險,真的收到使用者錢了,再給DSP分錢,怎麼看怎麼賺
但以目前不少產品來說,和它們合作CPS,DSP是虧的,每增加一道轉化,DSP就要多一道風險把控;
如果要控制成本即確切精準,那必然量就少,少了就要鋪不開量
如果要量,則必然就需要一些沒那麼精準的量多做幾次impression,那成本就上去了
這需要在產品技術和資料上有很深的積累,才能把控住這個度
另外對平臺方而言,單獨針對一個產品case做分成毫無價值和意義,CPS只有和行業掛鉤,形成穩定持續的行業矩陣,也就是聯運,那才有價值。
當然,隨著DSP的長期運營和資料的積累,深度化必然垂直化
舉例PC時代的網盟,以前各大渠道拿來買量的,現在自己做頁遊聯運,行業前10的位置吧
未來真正有積累的DSP,應該都會選擇自己有長期積累的一個垂直行業來做CPS
另外對於業內的各種術語,建議大家理解其背後的業務邏輯,而不是拘泥於定義
這些術語的剔除,主要是為了區分和適應不同業務場景的結算和交易模式
先有業務場景,而後才有各種術語用以概括形容
而不是拿著各種術語去套業務場景
理論上廣告的收費方式比較多有CPM、CPC、CPA和CPS幾種
CPM:按廣告的千次曝光付費;
DSP從ADX上面拿量用的就是CPM,因此大部分DSP也按CPM與廣告主收費,這是對平臺方而言是風險最低的方式,目前是DSP最通用的收費方式。
——當然話是這麼說,實際中,除了只要曝光量的品牌廣告主,金主爸爸們一樣會按最後的轉化效果(如手遊按啟用成本或LTV值)來衡量每個DSP做最後選擇;
基於CPM結算,在DSP最迅猛發展的前幾年,有些喪心病狂(傻X)的DSP喜歡搞摻量的事情,忽悠剛出來買量不懂行的市場運營同學,掛羊頭賣狗肉,資料作假,有的甚至做個投放端包個殼就敢說自己是DSP
今年反正該學聰明的也學聰明瞭(反作弊與資料監控),這些該被淘汰的也要掛差不多了,大浪淘沙,真正以產品技術取勝,流量清晰的DSP會走到最後
CPM另外衍生出 CPT 的收費模式, 也就是時間包段,這種廣告形式其實很粗糙,這的確很省心,也能給平臺方帶來不錯的收入,但在這種時代趨勢走向程式化交易,走向效果廣告的情況下,除了財大氣粗(人傻錢多)的大品牌大老闆,想不明白還什麼人用了
CPD一般現在是指按每次下載(download)收費,而不指按天收費
舉例淘寶推廣來說,平臺方可以幫你搶量,也可以幫你做創意最佳化,提升最後到淘寶item頁的轉化率,但到了item頁,使用者買不買,買多少那完全是廣告主自己產品介紹和實際質量的問題了
對平臺方來說,做到CPC,相比起CPM,要多控制好一個環節的轉化率預估,因此對平臺方的資料和技術要求會相對更高,因為做不好就控制不了風險,那麼就等著虧本
下面的CPA和CPS以此類推,每多增加一個轉化環節,對DSP來說就是多了一道風險的控制
但是實際上CPC也很容易便宜羊毛黨,這一步老實說,操作空間也不比CPM小
這種方式,除了多年積累資料演算法都強大的大平臺,敢和你做CPA,其他小平臺說金主爸爸我們可以按CPA來結算,那麼投放運營就要小心了
積分牆,機刷,除了啟用,連次留也能幫你搞到很好看
但有什麼用呢?
CPS: 以實際銷售額來換算廣告金額 ,也就是分成
這看上去很美,效果廣告主最喜歡的肯定是走CPS,因為這相當於零風險,真的收到使用者錢了,再給DSP分錢,怎麼看怎麼賺
但以目前不少產品來說,和它們合作CPS,DSP是虧的,每增加一道轉化,DSP就要多一道風險把控;
如果要控制成本即確切精準,那必然量就少,少了就要鋪不開量
如果要量,則必然就需要一些沒那麼精準的量多做幾次impression,那成本就上去了
這需要在產品技術和資料上有很深的積累,才能把控住這個度
另外對平臺方而言,單獨針對一個產品case做分成毫無價值和意義,CPS只有和行業掛鉤,形成穩定持續的行業矩陣,也就是聯運,那才有價值。
當然,隨著DSP的長期運營和資料的積累,深度化必然垂直化
舉例PC時代的網盟,以前各大渠道拿來買量的,現在自己做頁遊聯運,行業前10的位置吧
未來真正有積累的DSP,應該都會選擇自己有長期積累的一個垂直行業來做CPS
另外對於業內的各種術語,建議大家理解其背後的業務邏輯,而不是拘泥於定義
這些術語的剔除,主要是為了區分和適應不同業務場景的結算和交易模式
先有業務場景,而後才有各種術語用以概括形容
而不是拿著各種術語去套業務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