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751034324576

    緊張是所有人都曾出現過的情緒,雖然是一種心裡活動,相應的反映在生理上也有一些具體表現,例如心跳加速,肌肉緊繃,出汗,四肢麻木,注意力不能集中等等。回想那些令我們恐懼的表達情境,在課堂上突然被老師提問到不會的問題,或者跟自己喜歡的異性說話,當然最重要的還有站上演講臺或者面對鏡頭的時候。不難發現的是,“緊張”這一情緒的背後還隱藏著另一種情緒,或許這才是導致我們緊張的罪魁禍首。那就是恐懼。

    所以,當我們緊張的時候,我們在怕什麼?

    對比一下我們緊張的情形,可以看出這些場合都有一個共同點:容錯率低。更確切的說,應該是“我們潛意識中認為它容錯率低”。這是我們的心裡有一個聲音在不斷地小聲提醒自己:“這是一個重要的場合,接下來你的演講至關重要,一但失誤,後果會很嚴重。”這種心理負擔容易讓我們變得小心翼翼甚至束手束腳,反而會因為太過注重不要犯錯而最終失誤百出。

    而我們恐懼的第二件事,就如《思想的形成》一書中寫到的“恐懼來源與未知與不確定。”以演講為例,我們來到一個不熟悉的環境,對待面前眾多不瞭解的聽眾,承受著眾多未知含義的目光,我不知道,當我說出我想說的這句話時,現場會有怎樣的回饋和反映,我也不知道,我此刻的一言一行是否合時宜,甚至開始懷疑自己的準備是否充分,有沒有什麼紕漏。這種如律薄冰的心態下,會讓自己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動作都會顯得緊張而不自然。

    但其實,緊張並不一定是壞事,因為當我們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時,體內的血液迴圈也在加快,如果可以合理控制,適度緊張的狀態下我們的思考速度也會加快,說話也會更加流暢。

    再來聊如何應對緊張。

    首先,回味一下我們從小到大常聽到和嘗試過的緩解緊張的辦法

    我小時候每次參加比賽或者演出前,緊張的時候,最常聽到我媽媽說的兩句話,一句是“深呼吸”;另一句是“喝口水”。有用嗎?其實在做出深呼吸和吞嚥的動作的時候,身體是可以暫時放鬆下來的。但同時我們也知道緊張從其根源來講是一種心理狀態。所以深呼吸和喝水這些動作除了短暫的身體放鬆和更想去洗手間之外並沒有太多實際的作用。

    另一種方法,老生常談了,也是很多人推崇的方法,那就是心理暗示。但其實心理暗示並不對所有人都有用,有時候非專業的自我心理暗示反而會事與願違。

    舉兩個例子:第一是自己或者身邊的人反覆告訴自己“不緊張,不緊張”其實在這個過程中,我們會不斷接受“緊張”這個詞傳達的訊號,導致我們越來越緊張。除此之外,我們常聽到的另一種心理暗示是“把臺下的人都當做蘿蔔南瓜就好了”。這確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一些緊張的狀況,但我並不建議大家這樣做。因為公眾表達原本就是人與人的一種交流,或許表達者和聽眾之間有權力的不同,但這種交流絕不僅僅是表達者單方面的灌輸,也包括接收聽眾所反饋的資訊。如果一個演講者以面對蔬菜的狀態面對聽眾,“演”的成分多於“講”,那他一定不是一個優秀的演講者,因為這違背了公眾表達本身的意義。

    緊張是因為我重視且熱愛我所做的事。所以面對緊張,不應該去刻意排斥或者想方設法去克服,我們應該做的是透過習慣公眾表達的場合,將緊張控制在一定程度之內,然後接納和習慣它的存在,直到不再被緊張左右,不再被我們恐懼的事情左右,將注意力迴歸到公眾表達的內容本身。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有小孩從床上摔下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