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每天一個好影片

    出自明湯顯祖的〈牡丹亭〉,原文是“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賞心樂事誰家院”典出謝靈運“天下良辰,美景,賞心,樂事,四者難並”。意思是:縱有令人愜意的美好的時光,美麗的景色,卻沒有欣賞的心思,值得高興的事。因為杜麗娘另有心事,傷感於眼前美景無人欣賞,恰如美麗的她關在深閨大院無人愛慕。這個戲曲大肆談情,以對抗理學家的“理”,不容於禮教,因此大家閨秀的薛寶釵要批評.如花美眷,似水流年。  一折《遊園驚夢》驚豔了四百多年,至今仍然奼紫嫣紅於迴環徘徊之際。但聽那壓板一起,水袖一翻,琴聲顫顫悠悠,唱詞一詠三嘆,莫不叫人銷魂恍惚。忽而就想到了那句:你且記著,初見彼時的微笑……說這話時莫不惆悵寂寥,讓人芳菲韶華已覺在三月落英繽紛的桃花瓣中湮滅了。又想起了“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美麗與哀愁來。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朝飛暮卷、雲霞翠軒。雨絲風片,煙波畫船,錦屏人忒看的這韶光賤……”杜麗娘甫一露面,便覺淡淡的哀愁悽惻撲面而來,婉轉於韶華易逝、好景不再的惆悵傷情之中,繞樑三日的唱曲直透人心,豈能是筆墨所能形容的。《皂羅袍》曲調一吟,便已定調,後來便是脈脈不得語的幽怨之情躍然而發。  歌德說,那個少年女子不懷春?杜麗娘就在自己家的後花園一走,撞見了一株梅樹,遇上了她此生魂牽夢繞的柳夢梅。於是,看似荒誕離奇的幽媾上演了一出人生的春夢了無痕,而後柳夢梅就此煙消雲散。夢醒來,人不見,杜麗娘就此心懷春意,夢魘附身,怎奈何良辰美景卻都付與這般撩人的春夢中,無處與人說。懨懨生懷,女兒情絲系梅園。由此上,悽切之音猶如穿雲裂石一般,偶遇的邂逅成了尋夢的過程,苦苦掙扎,幾般相思,只為清苦,真是個世間都恨又愛的故事悱惻的纏綿。“似這等花花草草由人戀,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怨。待打併香魂一片。陰雨梅天,啊呀人兒啊,守的個梅根相見。”,到底兒女孩子無處訴衷腸,一片悽苦相思埋心中,種下了香飄玉殞的離別恨。真可謂“芳香直浸骨髓,幽悽遍滿斗室”,那一出出、一句句、一離離、一脈脈,都讓人驚魂痴長,都讓人跗骨鑽髓,都讓人垂淚含黃連,都讓人說不盡的兒女情長今日哀。不到梅園,不知春色如許。到梅園,方知離恨別有天。  我只看了《牡丹亭》的半場,便覺驚豔到青春怒放的哀婉悽離。《紅樓夢》裡“黛玉在梨香院牆角外,只聽牆內笛韻悠揚,歌聲婉轉,偶然兩句吹到耳朵內,明明白白一字不落道:“原來是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之後就吸引黛玉止步側耳細聽,又唱道:“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只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在幽閨自憐”。黛玉仔細忖度,越發如醉如痴,情思縈逗,感慨纏綿,不覺心痛神馳”,且有多處談及此句,可見曹雪芹對《牡丹亭》又是何等的喜歡和推崇,而《紅樓夢》距《牡丹亭》時代並不久遠,明末戲劇流傳至清時不如家喻戶曉,至少在上流計程車大夫階級當中已經是遍體珠玉早知曉了。  白先勇先生在其《奼紫嫣紅牡丹亭—四百年青春之夢》裡詳盡的闡述了湯顯祖創作《牡丹亭》的時代背景及當時整個社會現實的狀況,以及對本劇當中人物的剖析以及後來參與編演青春版的《牡丹亭》都有細緻入微的描述,讀來讓人對《牡丹亭》自有更深一層的瞭解,喜歡崑曲和本劇的讀者都不妨一讀,可大有長進的。  原著本我沒讀過,只是頗愛崑曲,雖有趨風附雅之嫌,但崑曲歷來譬喻為陽春白雪,某隻是一時喜好才略得一窺。一窺之下竟然欲罷不能之感,頗有杜麗娘梅根之春夢,總覺那片春光明媚的憂鬱裡有難以遣散的情懷深深讓自己欲罷不能的。看崑曲之《牡丹亭》,唯有“此痴情,性情中人”之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住剛裝修的房子會導致幼兒白血病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