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5999296191983

    全區勞動力總數為18萬人,漢族佔全區人口的95.6%,滿、壯、蒙、回、彝、苗、土、瑤等少數民族佔總人口4.4%,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400人。2012年年末,常住人口42萬人,比2011年增加0.2萬人。其中:常住外來人口5.2萬人,比2011年增加0.1萬人;男性人口21.4萬人,女性人口20.6萬人,性別比(以女性為100)為103.90。常住人口中,0-14歲人口4.3萬人,15-64歲人口33.4萬人,65歲以上人口4.3萬人,分別佔常住人口的10.24%、79.52%、10.24%;同2011年相比,0-14歲人口提高了0.19個百分點,15-64歲人口提高了0.33個百分點,65歲以上人口減少了0.52個百分點。 一為民屯:明初移民,由布政司編裡發遷,或由吏部編裡發遷。遷民由後軍都督押解送交各地州縣轄治,以屯田區域分裡甲。洪武年間,多從長城以北大漠一帶遷入。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以屯名裡的有9個,為日勤屯、遷民屯、泰務屯、高村屯、祖務屯、安固屯、負廓屯、廣儲屯、廣成屯,900多戶。遷民以1~3口之家為多,計2000餘人。永樂年間民屯多來自山西、山東。高家莊的高家,河北村的劉家、李家,李蔡街的李家、蔡家,小屯村的范家,後北宮村的景家,小辛寨村的郭家,均由山東省遷來。西古村的陳家,白各莊村的王家,由山西遷來。此外,1946年、1950年從薊縣、三河、懷柔、密雲劃入的168個村莊中,尚有眾多遷民所建村莊。移民多以姓氏(遷民始祖)和原籍為村名,今縣內以姓氏和外地地名為村名的有80多個。如李蔡街、因明代李蔡二姓首先遷居於此,故名。高家莊、周村,均為山東省的高家莊、周村遷來,沿用舊名,以為紀念。清順治年間,鑲黃旗、正白旗的部分旗人遷居平谷。馬各莊的徐姓,楊各莊的周姓,馬坊的傅姓,趙家務的董姓,張各莊的陳姓,夏各莊的李姓,大旺務村的耿姓,大華山村的金姓,行宮村的張姓,均為旗人後代。

    二為軍屯:“籍民為軍,選民丁立都衛,置衛屯田,謂之軍屯。軍屯歸衛所長官管理,每名軍士授田50畝。在邊防地區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在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明史·食貨志》)。明永樂二年(1404年),營州中屯衛由塞外徙入平谷,衛下設左、右、中、前、後千戶所,每所1120人。千戶所下設百戶所,百戶所設總旗2名、小旗10名,計110人。明代,營州中屯衛未再遷移,入清後,多定居平谷。永樂年間的軍屯,多從鳳陽府、淮安府、荊州府、揚州府、太平府、滁州府、松江府、福州府、徐州府、廬州府、湖州府、上海縣徙來。兩代由營州中屯衛考取進士、舉人、貢生者54人,有王、金、範、譚、姚、曾、錢、劉、唐、攻、羅、宋、胡、周、魯、陳、傅、閻、李、杜、方、景、賈等23姓,後多成為平谷大族。和平街、太平街、上營、羅家莊、井兒峪等村金姓,為明代進士金純的後代。縣舊有大王府、許家府、龍家府、下箭府,相傳為營州中屯衛千戶所駐地,定居後演變為村莊。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所立的營州中屯衛世襲指揮同知楊家墓誌載:“一世楊春、二世楊鏞、三世楊享義、四世楊玉涿、五世楊迪、六世楊清、七世李家猷,原籍湖州,卒皆葬於此。”

    三為罪徙:明建文四年(1402年),罪人可輸粟到北平自贖,赦罪人攜家屬耕種於北平。因罪而遷居平谷者,大有人在。南獨樂河村原有國姓,因罪徙於此,日久改隨村中郭姓。縣有果姓,也屬此情。

    四為流寓流民:清代,縣城中從長白遷來石、樂二姓,從古越遷來丁姓,從陝西遷來孫姓。這些人多在京為官後定居於平谷。此外尚有許多貧民,逃荒定居於此,俗稱“一擔子挑來的”。如普賢屯的孫姓,獨樂河的郭姓,太平街的張姓。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三角梅發黃落葉是什麼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