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一些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怕生,不太敢說話,特別容易緊張,課上說話聲音也特別小,家長都覺得這是因為孩子內向造成的,都覺得長大就好了,大都不以為意。殊不知,孩子的這些表現有可能是患有社交恐懼。
什麼是兒童社交恐懼症?
兒童社交恐懼症是指兒童對新環境或陌生人產生恐懼焦慮情緒和迴避行為。並且在陌生環境中表現為過分害羞,對自己的行為過分關注,或進入新環境時自己感覺到痛苦和身體不適或出現哭鬧、不語、退縮等行為。
兒童社交恐懼症有哪些表現和危害?
兒童社交恐懼症的原因可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
1、先天因素
根據雙生子研究:在直系親屬中有社交恐懼症的,兒童患社交恐懼症的機率比直系親屬中無社交恐懼症的高10倍之多。可見,生物遺傳因素是導致兒童社交恐懼症的原因之一。
2、後天影響
兒童在嬰幼兒時期出現的社交恐懼症狀,大多都是被後天環境所影響。比如,兒童生活在一個敏感、家庭關係緊張的氛圍中,都會讓孩子產生自我退縮、封閉的防禦機制,進而推廣到兒童長大後害怕面對所有陌生人,並且無法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會變得日益內向、孤獨,人生觀也變得消極、悲觀。
此外,家長對孩子的限制、代替的越多,孩子越容易形成“行為抑制”的氣質,如家長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勞,將會影響、壓抑兒童自主性的發展,最終導致兒童懷疑自己的能力,逐漸形成膽怯、恐懼的心理。
預防兒童社交恐懼症的方法
1
讓孩子學習與陌生人說話
兒童一直待在家中,很少和其他人交往,這對孩子來說弊多利少,所以家長應該創設一些外出活動或與人交往的條件,放手鼓勵兒童和同齡的小朋友玩耍,讓孩子在和陌生的小朋友的交往中自然地提高交往能力。
譬如:經常和左鄰右舍打個招呼,問個好;和熟悉的、性情溫和的、年齡稍大幾歲的小朋友一起遊戲等,然後再慢慢過渡到走親訪友,如去公園和同伴遊戲,家長也可以利用乘車、散步的機會來鼓勵兒童與陌生人接觸等。
2
讓孩子學會獨立完成一些事情
每當兒童想獨立去做自己的事情時,大部分的家長擔心兒童做不好,事事代勞??,所以有些時候家長不妨讓兒童獨自去試試,不僅可以防止兒童社交恐懼症的產生,而且也是培養兒童獨立意識的最好機會,如對於3-6歲的兒童完全可以在家長的引導下購物。家長可以讓兒童獨自買自己喜歡的小玩具、小卡片、文具、零食等。
3
讓孩子學會人際交往
現代家長常有一個誤區,就是想時刻保持一個整潔、完整的家庭環境,但是這樣的“整齊”卻限制了兒童的人際交往,所以家長要培養兒童既可以請進來,又可以走出去的交友模式,如鼓勵孩子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來玩或是鼓勵自己的孩子到小朋友家去做客,如果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給別人添麻煩,您可以讓孩子帶些小禮物去小朋友家,這樣既周到、也禮貌,還能讓孩子學會分享。
哈佛心理專家認為,孩子出現社交恐懼,主要是孩子跟外界接觸的機會少,而且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缺少與同齡人的溝通和交流,久而久之便出現了社交恐懼,要消除和預防社交恐懼,最好就是家長帶孩子多接觸同齡人,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接觸世界的機會多了,那麼孩子就樂意跟人交往了。
最後需要家長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因為兒童內向、膽小等行為,如看到兒童在公眾場合緊張、身體不適,便認為兒童患上了社交恐懼症。
其實,兒童到公眾場合出現緊張、不想說話是正常反應,只要沒有極度的恐慌,家長大可不必緊張。同時,是否得了社交恐懼症也需要專業醫生的診斷,家長應該避免給兒童隨意貼標籤。
引言:一些家長會覺得自己的孩子怕生,不太敢說話,特別容易緊張,課上說話聲音也特別小,家長都覺得這是因為孩子內向造成的,都覺得長大就好了,大都不以為意。殊不知,孩子的這些表現有可能是患有社交恐懼。
什麼是兒童社交恐懼症?
兒童社交恐懼症是指兒童對新環境或陌生人產生恐懼焦慮情緒和迴避行為。並且在陌生環境中表現為過分害羞,對自己的行為過分關注,或進入新環境時自己感覺到痛苦和身體不適或出現哭鬧、不語、退縮等行為。
兒童社交恐懼症有哪些表現和危害?
兒童社交恐懼症的原因可分為先天和後天兩種:
1、先天因素
根據雙生子研究:在直系親屬中有社交恐懼症的,兒童患社交恐懼症的機率比直系親屬中無社交恐懼症的高10倍之多。可見,生物遺傳因素是導致兒童社交恐懼症的原因之一。
2、後天影響
兒童在嬰幼兒時期出現的社交恐懼症狀,大多都是被後天環境所影響。比如,兒童生活在一個敏感、家庭關係緊張的氛圍中,都會讓孩子產生自我退縮、封閉的防禦機制,進而推廣到兒童長大後害怕面對所有陌生人,並且無法建立穩定的人際關係,會變得日益內向、孤獨,人生觀也變得消極、悲觀。
此外,家長對孩子的限制、代替的越多,孩子越容易形成“行為抑制”的氣質,如家長怕孩子做不好,事事代勞,將會影響、壓抑兒童自主性的發展,最終導致兒童懷疑自己的能力,逐漸形成膽怯、恐懼的心理。
預防兒童社交恐懼症的方法
1
讓孩子學習與陌生人說話
兒童一直待在家中,很少和其他人交往,這對孩子來說弊多利少,所以家長應該創設一些外出活動或與人交往的條件,放手鼓勵兒童和同齡的小朋友玩耍,讓孩子在和陌生的小朋友的交往中自然地提高交往能力。
譬如:經常和左鄰右舍打個招呼,問個好;和熟悉的、性情溫和的、年齡稍大幾歲的小朋友一起遊戲等,然後再慢慢過渡到走親訪友,如去公園和同伴遊戲,家長也可以利用乘車、散步的機會來鼓勵兒童與陌生人接觸等。
2
讓孩子學會獨立完成一些事情
每當兒童想獨立去做自己的事情時,大部分的家長擔心兒童做不好,事事代勞??,所以有些時候家長不妨讓兒童獨自去試試,不僅可以防止兒童社交恐懼症的產生,而且也是培養兒童獨立意識的最好機會,如對於3-6歲的兒童完全可以在家長的引導下購物。家長可以讓兒童獨自買自己喜歡的小玩具、小卡片、文具、零食等。
3
讓孩子學會人際交往
現代家長常有一個誤區,就是想時刻保持一個整潔、完整的家庭環境,但是這樣的“整齊”卻限制了兒童的人際交往,所以家長要培養兒童既可以請進來,又可以走出去的交友模式,如鼓勵孩子邀請小朋友到家裡來玩或是鼓勵自己的孩子到小朋友家去做客,如果家長擔心自己的孩子給別人添麻煩,您可以讓孩子帶些小禮物去小朋友家,這樣既周到、也禮貌,還能讓孩子學會分享。
哈佛心理專家認為,孩子出現社交恐懼,主要是孩子跟外界接觸的機會少,而且獨生子女的成長環境缺少與同齡人的溝通和交流,久而久之便出現了社交恐懼,要消除和預防社交恐懼,最好就是家長帶孩子多接觸同齡人,培養孩子的自信心,讓孩子接觸世界的機會多了,那麼孩子就樂意跟人交往了。
最後需要家長注意的是千萬不要因為兒童內向、膽小等行為,如看到兒童在公眾場合緊張、身體不適,便認為兒童患上了社交恐懼症。
其實,兒童到公眾場合出現緊張、不想說話是正常反應,只要沒有極度的恐慌,家長大可不必緊張。同時,是否得了社交恐懼症也需要專業醫生的診斷,家長應該避免給兒童隨意貼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