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秦一農夫
-
2 # 戴訓德退休教師
文學欣賞的最佳途徵是閱讀和理解。透過閱讀獲得感性認識,透過感受和理解獲得理性認識。
閱讀,是藉助視覺感官,透過思考來理解文字、文章所表達的內容和意義的一種智力活動。人們的直接生活實踐在範圍和深度上都是很有限的。閱讀是人們取得可言之物的重要途徑。人們在廣泛深入地閱讀之後,知識更豐富了,形象思維和邏輯思維更加發展了,審美修養更加提高了。閱讀常見的方法有略讀、精讀、速讀、跳讀,根據自己的對文學作品欣賞的內容選擇恰當的閱讀方法。有時閱讀一篇文章需要幾種方法同時用。
在閱讀的基礎上,我們欣賞的層次就上升到了感受和理解。感受是在閱讀文章,對文學作品有了感覺的基礎上,對作品內容所產生的一種情感體驗活動,這種活動是一種比較複雜的心理活動過程。感受是建立在感覺的基礎上,是對客觀物件所作出的情感反映,它比感覺更深入,更帶主觀性,是主客觀的統一。例如杜鵑花作用於眼睛,大腦立即會門作出反映:紅色,花冠呈闊漏斗狀,一簇一簇開在枝頭。這是感覺。而徐剛的詩《紅杜鵑》中是這樣寫的:
你,懸崖上的紅杜鵑,
對我莞爾一笑,
卻使我心驚膽戰
我惟恐你掉下來,
在峽谷裡粉身碎骨—
美,從來都面臨著災難。
詩句沒有對紅杜鵑花的形狀、顏色作具體描繪,而是抒發詩人對紅杜鵑花的主觀感受。
感受是欣賞文學作品理解文學作品的開端。有的人為了理解作品不惜親身去作品描寫的地理環境去感受去體驗。
對客觀事物的感受體驗帶有濃重的主觀色彩,獨特的感受才能深切動人,這種獨特往往與深刻相關聯的,只有體驗深入才可能產生獨特的不同於他人的感受。感受體驗要由表及裡,激發起探究內蘊的意願。感受浮泛,淺顯,情就不真,自然不會有獨特的體驗。例如,同是對帆,各人的感受是不同的。
辛笛的詩《航》中寫帆:
帆起了
帆向落日的去處
明靜與古老
帆吻著暗色的水
有如黑蝶與白蝶。
雁翼的詩《帆》中寫帆:
我望著一片片帆被風鼓動
在藍的海面投下潔白的影,
也在我心的水裡激起浪花。
……
於是,我又想起了詩,它也像帆,
借在美麗的文字造出自己的身影,
同時也存活了它純樸的生命。
趙麗宏的散文《帆思》中寫帆:
每一葉帆下都有一個勇敢而又聰慧的船伕。……船伕啊,升起風帆吧,舉起你那朵潔白的玫瑰花吧,整個大海,整個世界,都會聽見你那支古老而又充滿生命活力的歌……
三位作家對帆的感受各不相同,《航》的感受著重在主觀印象;《帆》由帆想到了詩歌創作,感受在帆與詩相似點;而《帆思》則由帆想到了船伕,感受重點在人的頌歌,人的力量。
欣賞文學作品最終是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社會意義和表現特點,從而得到啟發,受到教育。理解是在已有聯絡的基礎上去建立新的聯絡,並把新的聯絡組成一個聯絡系統。這是一個去粗取精、去偽存真的複雜過程。文學欣賞的意義也在於此。只有在閱讀文學作品的基本上,你對社會,對人生,對社會環境有了更深刻的認識和理解,你才會有興趣繼續去閱讀欣賞文學作品。
回覆列表
我覺得欣賞文學作品最佳的途徑是細心的閱讀。只有透過閱讀,才可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動,而這些心理活動是任何畫面都表達不出來的。好多優秀的長篇小說,比如陳忠實的"白鹿原",讀原著的時候很感動,而改編成電視劇以後,有些寫得很成功的場景,人物的內心活動等都看不見了,不能加深對人物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