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文藏
-
2 # 卓然堂
不請自來,對唐代的伎樂俑略有了解,發表一些看法。
拜讀了文藏(原文作者趙芸格)佳作,很受啟發,特別是對鄭振鐸先生舊藏樂舞陶俑有了進一步瞭解,漲了知識。聯想到在海外見到的一些唐代銀鎏金及銅鎏金伎樂俑,相似之處頗多,由於目前國內尚無唐代銀質伎樂俑方面的介紹資料,博物館也鮮有收藏,特此作一些補充介紹。
鄭振鐸先生舊藏陶俑,真品無疑,但恐怕也缺乏出土資料。但由於他在文物界的地位及慷慨捐贈,現已成為故宮博物院這類物品的國寶級文物,因為故宮皇家藏品中這類墓葬陶俑過去從未受重視,可能也忌諱。這也造成前些年文物專家,由於缺乏這方面經驗,把洛陽民間藝人造的仿北魏陶俑作為真品,動用國家資金收購,成了廣為人知的笑話。
下面這些海外藏銀鎏金伎樂俑及舞女俑,在三彩或陶俑中都能找到相似的身影。試想,製造一件銀俑,從材質成本到工藝流程的複雜性,絕非泥土造的三彩及陶俑所能相提並論,在當時就是更高層次的藝術品,其珍稀程式度自不待言。
這些流落海外的唐代銀俑,與一些精彩的唐三彩及陶俑一樣,代表了唐代造型藝術的最高境界。但沒有像鄭振鐸先生這樣的大家賞識,也只能如其所表達的當年龜茲等西域藝人一樣,繼續他們的流浪生涯了。只不過是這次是由東向西的方向。
唐 陶伎樂女俑群(八件)高二〇·四至三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鄭振鐸先生捐獻
這組樂舞俑共八件,兩件舞俑,六件樂俑,三坐三立。舞俑均梳雙丫髻,頭微側;上身內穿襦衫,衣袖窄長,外罩翻領半袖衫,下著長裙,束腰,一臂上舉,一臂下伸;一足伸向側前方,另一腿微曲,足穿雲頭履;腰肢柔軟,姿態婀娜,翩翩起舞。樂俑六人均穿襦衫長裙,上身外罩半臂;坐姿三人梳雙螺髻,一人持腰鼓,一人持鈸,另一人從姿勢判斷所持樂器應為琵琶;立姿三人,一人梳雙螺髻,另兩人梳單螺髻,分別持曲頸琵琶、排簫和笙。樂俑有坐有立,與史籍記載中音樂演奏的坐部伎、立部伎相似。
音樂悠揚:唐代音樂演奏
隋 紅陶黃綠釉宴樂女俑(十件)高一八至二一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鄭振鐸先生捐獻
唐 黑陶持腰鼓伎樂女俑 高二〇·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鄭振鐸先生捐獻
隋朝建立伊始,便在宮廷內設立清商、西涼、龜茲、疏勒、康國、安國、天竺、高麗、禮畢九部樂。唐太宗貞觀十六年,廢禮畢,增加燕樂、高昌,創立十部樂。唐玄宗時,根據音樂演奏的特點,又將其劃分為坐部伎與立部伎兩大類。坐部伎一般在室內演奏,人數少,技藝高超;立部伎人數多,一般用來舉辦大型歌舞表演。二部伎中的樂舞內容多以表現帝王的豐功偉績、文治武功和國家祥瑞等,具有一定的政治性。
唐 灰陶持笙伎樂女俑 高三五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鄭振鐸先生捐獻
唐玄宗還從政府主管的樂舞機構—太常寺中,分離出教坊和梨園兩個機構,負責管理藝人,教習音樂。梨園因訓練地點在長安西北禁苑之梨園而得名,相對教坊而言,其人數少,演奏水平高。馬仙期擊方響、李龜年吹觱篥(即篳篥,一種古代管樂器,也稱管子)、張野狐彈箜篌、賀懷智敲拍板等,皆在其內。
唐 灰陶持排簫伎樂女俑 高三四釐米 故宮博物院藏 鄭振鐸先生捐獻
鄭振鐸先生捐贈的這一組樂舞俑中的樂俑,立部伎與坐部伎同時出現,在唐代考古中實屬罕見,它表明此組樂舞俑具有較高的等級。《新唐書》等史籍載龜茲伎使用的樂器有笙、簫、腰鼓、銅鈸、琵琶等,龜茲樂盛行於貴族、士大夫之間,為當時時尚。此樂舞俑中的樂俑所用樂器與之基本相同,故推測其可能為演奏龜茲樂的樂俑。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