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的代表作,發表於1876年。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塞繆爾·朗赫恩·克列門斯 馬克·吐溫(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說家。雖然其家財不多,卻無損其幽默、機智與名氣,堪稱美國最知名人士之一。其交友廣闊,威廉·迪安·豪威爾士、布克·華盛頓、尼古拉·特斯拉、海倫·凱勒、亨利·羅傑諸君,皆為其友。他曾被譽為:文學史上的林肯。海倫·凱勒曾言:“我喜歡馬克吐溫——誰會不喜歡他呢?即使是上帝,亦會鍾愛他,賦予其智慧,並於其心靈裡繪畫出一道愛與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納稱馬克·吐溫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其於1910年去世,年七十五,安葬於紐約州艾瑪拉。
筆名由來
“馬克·吐溫”是其最常使用的筆名,一般認為這個筆名是源自其早年水手術語,薩繆爾(即“馬克·吐溫”)曾當過Navigator,與其夥伴測量水深時,他的夥伴叫道“Mark Twain !”,意思是“兩個標記”,亦即水深兩潯(1潯約1,1米),這是輪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條件。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的船長塞勒斯,他是位德高望重的Navigator,不時為報紙寫些介紹密西西比河掌故的小品,筆名“馬克·吐溫”。
1859年,塞勒斯船長髮表了一篇預測新奧爾良市將被水淹沒的文章。調皮的薩繆爾決定拿他開個玩笑,就模仿他的筆調寫了一篇非常尖刻的諷刺小品。誰知這篇遊戲文章竟深深刺痛了老船長的心,老船長從此棄筆不寫,“馬克·吐溫”這個筆名也從此在報紙上銷聲匿跡了。
但亦有一說,指其在西部流浪時,經常在酒店買酒兩杯,並要求酒保在帳單上記“兩個標記”。然而,孰真孰假,或兩者皆虛,則無從稽考。他的真名叫“薩繆爾·藍亨”。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經歷了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
他的早期創作,如短篇小說《競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
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則以深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於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族歧視。《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透過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結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僅批判封建家庭結仇械鬥的野蠻,揭露私刑的毫無理性,而且諷刺宗教的虛偽愚昧,譴責蓄奴制的罪惡,並歌頌黑奴的優秀品質,宣傳不分種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權利的進步主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審視角度自然而獨特,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現實主義著作。
19世紀末,隨著美國進入帝國主義發展階段,馬克·吐溫一些遊記、雜文、政論,如《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神秘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秘情緒則有所伸長。
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
《湯姆·索亞歷險記》是美國著名小說家馬克·吐溫的代表作,發表於1876年。
馬克·吐溫(Mark Twain,1835年11月30日-1910年4月21日),原名塞繆爾·朗赫恩·克列門斯 馬克·吐溫(Samuel Langhorne Clemens),是美國的幽默大師、小說家、作家,亦是著名演說家。雖然其家財不多,卻無損其幽默、機智與名氣,堪稱美國最知名人士之一。其交友廣闊,威廉·迪安·豪威爾士、布克·華盛頓、尼古拉·特斯拉、海倫·凱勒、亨利·羅傑諸君,皆為其友。他曾被譽為:文學史上的林肯。海倫·凱勒曾言:“我喜歡馬克吐溫——誰會不喜歡他呢?即使是上帝,亦會鍾愛他,賦予其智慧,並於其心靈裡繪畫出一道愛與信仰的彩虹。”威廉·福克納稱馬克·吐溫為“第一位真正的美國作家,我們都是繼承他而來”。其於1910年去世,年七十五,安葬於紐約州艾瑪拉。
筆名由來
“馬克·吐溫”是其最常使用的筆名,一般認為這個筆名是源自其早年水手術語,薩繆爾(即“馬克·吐溫”)曾當過Navigator,與其夥伴測量水深時,他的夥伴叫道“Mark Twain !”,意思是“兩個標記”,亦即水深兩潯(1潯約1,1米),這是輪船安全航行的必要條件。
還有一個原因是,他的船長塞勒斯,他是位德高望重的Navigator,不時為報紙寫些介紹密西西比河掌故的小品,筆名“馬克·吐溫”。
1859年,塞勒斯船長髮表了一篇預測新奧爾良市將被水淹沒的文章。調皮的薩繆爾決定拿他開個玩笑,就模仿他的筆調寫了一篇非常尖刻的諷刺小品。誰知這篇遊戲文章竟深深刺痛了老船長的心,老船長從此棄筆不寫,“馬克·吐溫”這個筆名也從此在報紙上銷聲匿跡了。
但亦有一說,指其在西部流浪時,經常在酒店買酒兩杯,並要求酒保在帳單上記“兩個標記”。然而,孰真孰假,或兩者皆虛,則無從稽考。他的真名叫“薩繆爾·藍亨”。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經歷了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
他的早期創作,如短篇小說《競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
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則以深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於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族歧視。《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透過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結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僅批判封建家庭結仇械鬥的野蠻,揭露私刑的毫無理性,而且諷刺宗教的虛偽愚昧,譴責蓄奴制的罪惡,並歌頌黑奴的優秀品質,宣傳不分種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權利的進步主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審視角度自然而獨特,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現實主義著作。
19世紀末,隨著美國進入帝國主義發展階段,馬克·吐溫一些遊記、雜文、政論,如《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神秘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秘情緒則有所伸長。
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他的主要作品已大多有中文譯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