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夏秋季為多,特別是衛生條件差的地區,洪水、戰爭、地震等自然災害會使本病大流行。 此病的傳染源為傷寒病人及帶菌者,他們的大便、尿、嘔吐物等排洩物,直接或間接汙染水或食物,引起疾病傳播,水源汙染可能會造成爆發流行。病後可獲持久免疫,只有2%左右可再次發病。 本病的典型表現為持續高熱、腹痛、便秘或腹瀉、肝脾腫大、白細胞低下,部分病人出現皮疹及脈搏相對緩慢,少數病人發生腸出血、腸穿孔或傷寒性肝炎等併發症。 臨床表現 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10-15天,大多數病人起病緩慢,開始多出現周身無力、不適、食慾差、腰痠背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只有少數病人出現寒戰、高熱、血壓下降、昏迷等急性症狀。 典型傷寒自然病程約4--5周,而不典型傷寒則病程長短不等,輕型1—2周可愈,重症患者症狀重、併發症多,如不及時搶救,可能在1—2周內死亡。 一、典型傷寒 發病初期,會出現低熱、周身不適、頭痛、咽痛、咳嗽、噁心、食慾不振等症狀。體溫呈梯形上升,一週左右升至39--40℃。 由於持續2-3周的39-40℃的高熱,病人極度虛弱,神情淡漠,反應遲鈍。還可出現昏睡、精神錯亂,腹痛、腹瀉、便血、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等表現。而對於高熱的病人並不是脈搏加快反而是脈搏緩慢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傷寒病人特徵性的表現,據統計約有30-40%患者出現相對緩脈。部分病人還會在前胸和上腹部出現2-5mm大小、紅色的玫瑰疹,數目常不到20個,2-4天后消退,但可再發。 一般在發病的第3周,出現體溫下降,則病情開始改善。第4周後體溫漸恢復正常,症狀和體徵也隨之消失,但全身狀況的恢復約需1個月左右。 二、不典型傷寒 對於輕型傷寒,不僅病程短,一般1—2周就可痊癒,發病時症狀也較輕,多不出現相對緩脈、肝脾腫大、玫瑰疹等特徵性表現,此種情況多發生於曾預防接種者有部分免疫力的人及小孩;有些病人病情輕微,仍能堅持日常工作,往往因突發腸出血、腸穿孔時才發現患有傷寒;有些病人只出現長期發熱,可持續數月,但卻無明顯腹痛、腹瀉、肝脾腫大、脈緩的症狀,此種情況多發生於免疫功能較低的人;重症患者則急驟高熱、寒戰、脈快、血壓下降、精神錯亂、昏迷、全身出血等。如不及時搶救則可能出現生命危險。 三、兒童傷寒的特點 兒童年齡越小,發病越不典型,輕病者多,一般發熱不規律、多嘔吐及腹瀉,但中毒症狀輕、無相對緩脈、玫瑰疹也較少見、脾大不明顯,病程較短,易併發支氣管炎和支氣管肺炎,但較少發生腸出血和腸穿孔。 嬰兒傷寒則重症多,多起病急驟、高熱、驚厥、腹脹、嘔吐等,病死率較高。 四、老年傷寒特點 老年患者發病症狀多不典型,體溫不高,神經和心血管系統症狀較嚴重,易併發支氣管炎及心功能不全,病情恢復較慢,病死率高。 五、復發與再燃 復發是指本病的臨床症狀消失1-2周後又重出現,已轉陰的血培養又呈陽性。而再燃則是指發病2-3周時,體溫逐漸下降而尚未正常時重又升高,持續5-7天后方正常。此間血培養常陽性。 這兩種情況的發生與機體抵抗力下降有關。當抵抗力下降時,潛伏在膽囊、骨髓、腸繫膜淋巴結壞死中心或巨噬細胞內的傷寒桿菌又大量繁殖,再次侵入血迴圈而再次出現症狀。 併發症: 1、 腸出血、腸穿孔:這兩種併發症約佔總髮病人數的2%。多在病程的第2-3周發生,也可在病情恢復期發生。 2、 傷寒病人極易發生多臟器功能損害,如: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腦病、中毒性肝炎、腎功能損害,多於患病後1—3周發生。 如果你只是一般的傷風感冒就不用怕啦,吃感冒藥或輸液都可以,還有薑湯發發汗也好的快.
傷寒是由傷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腸道傳染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但以夏秋季為多,特別是衛生條件差的地區,洪水、戰爭、地震等自然災害會使本病大流行。 此病的傳染源為傷寒病人及帶菌者,他們的大便、尿、嘔吐物等排洩物,直接或間接汙染水或食物,引起疾病傳播,水源汙染可能會造成爆發流行。病後可獲持久免疫,只有2%左右可再次發病。 本病的典型表現為持續高熱、腹痛、便秘或腹瀉、肝脾腫大、白細胞低下,部分病人出現皮疹及脈搏相對緩慢,少數病人發生腸出血、腸穿孔或傷寒性肝炎等併發症。 臨床表現 本病的潛伏期一般為10-15天,大多數病人起病緩慢,開始多出現周身無力、不適、食慾差、腰痠背痛等類似感冒的症狀,只有少數病人出現寒戰、高熱、血壓下降、昏迷等急性症狀。 典型傷寒自然病程約4--5周,而不典型傷寒則病程長短不等,輕型1—2周可愈,重症患者症狀重、併發症多,如不及時搶救,可能在1—2周內死亡。 一、典型傷寒 發病初期,會出現低熱、周身不適、頭痛、咽痛、咳嗽、噁心、食慾不振等症狀。體溫呈梯形上升,一週左右升至39--40℃。 由於持續2-3周的39-40℃的高熱,病人極度虛弱,神情淡漠,反應遲鈍。還可出現昏睡、精神錯亂,腹痛、腹瀉、便血、肝脾腫大、肝功能異常等表現。而對於高熱的病人並不是脈搏加快反而是脈搏緩慢的情況,這種情況是傷寒病人特徵性的表現,據統計約有30-40%患者出現相對緩脈。部分病人還會在前胸和上腹部出現2-5mm大小、紅色的玫瑰疹,數目常不到20個,2-4天后消退,但可再發。 一般在發病的第3周,出現體溫下降,則病情開始改善。第4周後體溫漸恢復正常,症狀和體徵也隨之消失,但全身狀況的恢復約需1個月左右。 二、不典型傷寒 對於輕型傷寒,不僅病程短,一般1—2周就可痊癒,發病時症狀也較輕,多不出現相對緩脈、肝脾腫大、玫瑰疹等特徵性表現,此種情況多發生於曾預防接種者有部分免疫力的人及小孩;有些病人病情輕微,仍能堅持日常工作,往往因突發腸出血、腸穿孔時才發現患有傷寒;有些病人只出現長期發熱,可持續數月,但卻無明顯腹痛、腹瀉、肝脾腫大、脈緩的症狀,此種情況多發生於免疫功能較低的人;重症患者則急驟高熱、寒戰、脈快、血壓下降、精神錯亂、昏迷、全身出血等。如不及時搶救則可能出現生命危險。 三、兒童傷寒的特點 兒童年齡越小,發病越不典型,輕病者多,一般發熱不規律、多嘔吐及腹瀉,但中毒症狀輕、無相對緩脈、玫瑰疹也較少見、脾大不明顯,病程較短,易併發支氣管炎和支氣管肺炎,但較少發生腸出血和腸穿孔。 嬰兒傷寒則重症多,多起病急驟、高熱、驚厥、腹脹、嘔吐等,病死率較高。 四、老年傷寒特點 老年患者發病症狀多不典型,體溫不高,神經和心血管系統症狀較嚴重,易併發支氣管炎及心功能不全,病情恢復較慢,病死率高。 五、復發與再燃 復發是指本病的臨床症狀消失1-2周後又重出現,已轉陰的血培養又呈陽性。而再燃則是指發病2-3周時,體溫逐漸下降而尚未正常時重又升高,持續5-7天后方正常。此間血培養常陽性。 這兩種情況的發生與機體抵抗力下降有關。當抵抗力下降時,潛伏在膽囊、骨髓、腸繫膜淋巴結壞死中心或巨噬細胞內的傷寒桿菌又大量繁殖,再次侵入血迴圈而再次出現症狀。 併發症: 1、 腸出血、腸穿孔:這兩種併發症約佔總髮病人數的2%。多在病程的第2-3周發生,也可在病情恢復期發生。 2、 傷寒病人極易發生多臟器功能損害,如:中毒性心肌炎、中毒性腦病、中毒性肝炎、腎功能損害,多於患病後1—3周發生。 如果你只是一般的傷風感冒就不用怕啦,吃感冒藥或輸液都可以,還有薑湯發發汗也好的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