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ftpe1640

      [原文]  秋詞  劉禹錫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勝春朝。  晴空一鶴排雲上,  便引詩情到碧霄。  [註釋]  1.自古:從古以來,泛指從前。逢:遇到。寂寥:空曠無聲,蕭條空寂,這裡指景象淒涼。  2.悲寂寥:悲嘆蕭條空寂。  3.春朝(zhāo):春初。朝,有早晨的意思,這裡指的是剛開始。  4.排雲上:衝破雲層,領空直上  5.排雲:推開白雲。排:推開,有衝破的意思。  6.碧霄:青天。秋詞。  7.逢:遇到  [譯文]  自古以來,人們每逢秋天就都悲嘆寂寞淒涼,  我卻說秋天要勝過春天。  秋天晴朗的天空中一隻仙鶴推開雲層,一飛沖天,  我的詩興也隨它到了碧藍的天空。  [作品賞析]  中國古代文學中,常將“秋”與“愁”等同起來。這首寫秋的詩卻爽朗明快,表現了詩人積極樂觀的心境。前兩句是議論,直接表達了秋日勝春朝的看法。後兩句晴空中排雲而上的白鶴形象,把詩人的豪邁樂觀之情抒發得淋漓盡致。  比柳宗元大一歲的劉禹錫,雖然因為參加政治革新活動同樣遭受打擊,但心理承受能力卻大的多。劉禹錫貶到朗州時(今天湖南常德市)三十四歲。正感到春風得意,一覺醒來卻被趕出了朝廷,苦悶是可想而知的。但他這個人求異心理很強,幹什麼都想與眾不同,不肯人云亦云。  “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勝春朝。晴空一鶴排雲上,便引詩情到碧霄。”(《秋詞二首》)  悲秋,從來就是詩人的職業病,他卻偏要反其道而行之,認為天高氣爽的秋天使人心胸開闊,更有詩意。同時,他的自我表現欲也比較強,愛顯示自己。晚年與白居易登上一座高塔時,還得意洋洋地唱著:“步步相攜不覺難,九層雲外倚欄杆。忽然笑語半天上,無限遊人舉眼看。”(《同樂天登棲靈寺塔》)站在塔頂上大聲說笑,他居然以此為樂。  劉禹錫也研究哲學,也篤信禪宗,但效果與柳宗元不一樣,在怎樣用於立身處世這一點上,他也得到了踏踏實實的好處,他能透過哲學的深思,把生活中的愁恨化解為一種具有歷史深度的感悟。這樣,他就能從有限的時空跳出來,在更高的層面上求得心理平衡:  巴山楚水淒涼地,二十三年棄置身。懷舊空吟聞笛賦,到鄉翻似爛柯人。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今日聽君歌一曲,暫憑杯酒長精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詩人深深懂得古來悲秋的實質是志士失志,對現實失望,對前途悲觀,因而在秋天只看到蕭條,感到寂寥,死氣沉沉。詩人同情他們的遭遇和處境,但不同意他們的悲觀失望的情感。他針對這種寂寥之感,偏說秋天比那萬物萌生、欣欣向榮的春天要好,強調秋天並不死氣沉沉,而是很有生氣。他指引人們看那振翅高舉的鶴,在秋日晴空中,排雲直上,矯健凌厲,奮發有為,大展宏圖。顯然,這隻鶴是獨特的、孤單的。但正是這隻鶴的頑強奮鬥,衝破了秋天的肅殺氛圍,為大自然別開生面,使志士們精神為之抖擻。這隻鶴是不屈志士的化身,奮鬥精神的體現。所以詩人說,“便引詩情到碧霄”。“詩言志”,“詩情”即志氣。人果真有志氣,便有奮鬥精神,便不會感到寂寥。這就是第一首詩的主題思想。  [作者簡介]  劉禹錫,字夢得,唐代文學家,哲學家,自稱是漢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監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團的一員。唐代中晚期著名詩人,有“詩豪”之稱。曾任太子賓客,世稱劉賓客。被後人稱做“詩豪”。又與柳宗元並稱“劉柳”。晚年住在洛陽,與白居易唱和較多,時稱“劉白”。他的家庭是一個世代以儒學相傳的書香門第。政治上主張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動的中心人物之一。後來永貞革新失敗被貶為朗州司馬(今湖南常德)。據湖南常德歷史學家、收藏家周新國先生考證劉禹錫被貶為朗州司馬其間寫了著名的“漢壽城春望”。  著有《陋室銘》,《金陵五題》,《秋詞》,《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等。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86年10月初一是什麼命人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