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典詩詞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讀者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換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而在這後一方面,讀者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此時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愨、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此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以上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謳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
在古典詩詞中,常有這樣的現象:寫“喜”的作品遠遠少於寫“愁”的作品,而在公認之佳作中,“喜”作則更少於“愁”作。在詩中,杜甫的《聞官軍收河南河北》可以算得上是一首“快詩”;而在詞中,則張孝祥的此篇也可以算上一首。——之所以說是“大致”,這是因為,它儘管從總體氣氛上看可屬“快詞”,但其中也多少夾雜了一點悲緒。喜中有愁,壯中含悲,這就是讀者通讀此詞後的整體印象。 換頭幾句歌頌主將虞允文的勳業,並暗寫自己意欲、遙學古人大建功業的雄心壯志:“憶當年,周與謝,富春秋。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由於采石之戰是一場水戰,所以詞人很自然地會聯想到歷史上的赤壁之戰與淝水之戰,故而以指揮這兩場大戰的周瑜、謝玄來比擬、讚美虞允文。“富春秋”者,春秋鼎盛,年富力強也(周瑜大破曹軍,年三十四歲;謝玄擊敗前秦大軍,年四十一歲,故云),張孝祥以此語來讚揚虞允文(時年已五十二歲),意在頌揚他的“來日方長”和“再建奇功”;言外之意,也不無自負年少有為(其時才三十歲)、更欲大展雄圖情懷在內。“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勳業故優遊”,前二句分承周、謝而來,第三句則作一總括。周郎“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 ”的形象是人所熟知的,謝玄“少年時好佩羅香囊”(《晉書·謝玄傳》),這兒又被張孝祥“融化”為“香囊未解”之句;它們都為第三句“勳業故優遊”作了襯墊,意為:虞允文深得周、謝風流儒雅之餘風(“小喬初嫁”、“香囊未解”即寫此意),故能從容不迫、優閒自得地建立了不朽勳業。這樣的形容,其實並不符合事實,周瑜並不在“小喬初嫁”的年齡指揮赤壁之戰,而虞允文以文吏督戰也並不“優遊”,但其目的首先正在於極力歌頌英雄人物,其次又在於表達作者自己的政治抱負和生活理想。而在這後一方面,讀者又清楚地看到了張孝祥和蘇軾之間的類似之處。東坡在描繪火燒赤壁滿江紅的鏖戰時,卻又“忙中偷閒”地騰出手來寫上“小喬初嫁”這一筆,此中正包含著他對於政治事業和個人生活這兩方面的理想,也反映了相當一部分宋代士大夫文人集“建功立業”與“風流情鍾”於一身的人生觀。張孝祥不論為人還是詞風,都深受東坡的影響,且寫作此詞時又正值風華正茂的年歲,所以筆之所到,自然地流出了此種“剛健含婀娜”(蘇軾詩)、豪氣中有柔情的情趣和筆調,但行文至此,詞情又生新的轉折:“赤壁磯頭落照,肥水橋邊衰草,渺渺喚人愁”。這三句既是由近及遠的聯想,又是借古諷今的暗示:周郎破賊的赤壁磯頭,已是一片落日殘照;謝玄殺敵的淝水橋邊,也已變得荒蕪不堪。這實際是暗寫長江、淮河以北的廣大失地,尚待恢復;而真正能振臂一呼、領導抗戰如虞允文者,卻實不多見,因而詞人不禁觸景而傷情,喚起心中無限的愁緒。作者剛才還在熱情地讚揚英雄人物。此時一下子又憂從中來,不可抑止。他那種憂國憂民的心情,至此便躍然於紙上矣。然而,作者畢竟是位熱血青年,故而接言“我欲乘風去,擊楫誓中流”!他要“乘長風、破萬里浪”地高翔而去,直飛採石前線,做一個新時代的祖逖,中流去楫,掃清中原!詞情發展至此,又從剛才的低沉中重新振起,並進而推向了高潮。古代英雄(宗愨、祖逖)的英魂“復活”在蘇軾式的豪放詞風(“我欲乘風去”明顯即從東坡“我欲乘風歸去”中化出)中,這就使此詞的結尾顯得慷慨激昂、豪情激發,而詞人那種踔厲風發、青年英雄的“自我形象”至此也就完成。
以上把詞的思想內容和感情脈絡作了簡要的分析。總體上講此詞從“聞採石戰勝”的興奮喜悅寫起,謳歌了抗戰將領的勳業,抒發了自己從戎報國的激情,但又暗寫了對於中原失地的懷念和異族入侵的悲慨,可謂是喜中寓愁,壯中帶悲。全詞筆墨酣暢,音節振拔,奔放中有頓挫,豪健中有沉鬱,令人深受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