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漫步世界遺產
-
2 # 簡單生活7159
古之寫相思,未有過之《蒹葭》者。”相思之所謂者,望之而不可即,見之而不可求;雖辛勞而求之,終不可得也。於是幽幽情思,漾漾於文字之間。吾嘗聞絃歌,弦止而餘音在耳;今讀《蒹葭》,文止而餘情不散。蒹葭者,蘆葦也,飄零之物,隨風而蕩,卻止於其根,若飄若止,若有若無。思緒無限,恍惚飄搖,而牽掛於根。根者,情也。相思莫不如是。露之為物,瞬息消亡。佛法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情之為物,虛幻而未形。莊子曰:樂出虛,蒸成菌。一理也。霜者,露所凝也。土氣津液從地而生,薄以寒氣則結為霜。求佳人而不可得,於是相思益甚,其情益堅。故曰“未晞”,“未已”。雖不可得而情不散,故終受其苦。求不得苦,愛別離苦!此相思之最苦者也!情所繫著,所謂伊人。然在水一方,終不知其所在。賈長江有詩云:“只在此山中,雲深不知處。”夫悅之必求之,故雖不知其所蹤,亦涉水而從之。曰“溯洄”,曰“溯游”,上下而求索也。且道路險阻彎曲,言求索之艱辛,真可謂“上窮碧落下黃泉”。然終於“兩處茫茫皆不見”,所追逐者,不過Phantom雲霧,水月鏡花,終不可得。相思益至,如影在前,伸手觸之,卻遙不可及。“宛在水中央”一句,竟如斷絃之音,鏗鏘而悠長。痴人耶?夢境耶?每讀到此,不由喜之,嘆之,怨之,哭之!
“蒹葭”,深秋時顏色乳白,而這時期蒹葭往往最具有象徵意味,該詩選取的就是深秋季節的蒹葭,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蒹葭樸素淡薄,無法在繁花中粲然一笑,但當繁花隨著冷漠的秋霜漸漸褪色時候,它卻用凝結著寒霜的身軀見證著萬物的蕭瑟與凋零。蒹葭以它特有的姿態成為詩人筆下悽清、迷惘的代名詞。
“秋霜”,在深秋季節,霜覆蓋著萬物,其本身就具有疏朗的清秋性格,含有愁苦的因素。張繼在《楓橋夜泊》中寫道:“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藉助滿天繁霜,我們彷彿聽到了離人的嘆息,看到了遊子永遠孤獨的背影。
“白露”,成珠狀,可以滾動。與之相似聯想是人的眼淚,因此在詩家眼中,露有哀愁、纏綿的性格。晏殊在《蝶戀花》詠道:“檻菊愁煙蘭泣露,羅幕輕寒,燕子雙飛去”,蘭花上的點點露珠,何嘗不是簾幕中人默默飲泣的清淚呢?
這是一首優美的愛情詩。在這個秋天的早晨,蘆葦上霜露濃重,詩人冒著秋寒在岸邊徘徊,尋找所思念的人兒。她(他)在哪裡呢?在水的另一邊。河道回曲盤紆,道路艱難遙遠,遠遠望去,所思念的人兒“宛在水中央”,可望而不可及。在這首詩中,詩人巧妙地利用蘆葦、霜露、秋水等景物渲染出一種悽迷氣氛,以此來烘托所思不見的悵惘心情。每章開頭兩句寫蘆葦上霜露的變化,以此來暗示時光的流逝,使人意會到他(她)已經在秋水畔徘徊了一個清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