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天飛鶴

    漢代文獻中多次出現的“珠襦玉柙”實際上就是金縷玉衣。

    古人認為玉能夠使屍體不被腐爛,可以保持不朽。比如在《魏書》中就記載李預長年服食玉屑,死時正值七月,天氣炎熱可是死後停屍四夜而屍體體色不變之事。《漢書》中“口含玉石,欲化不得”,以及《西京雜記》“棺器無復形兆,屍猶不壞,孔竅中皆有金玉,其餘器物皆朽壞不可別”等等記載之例。

    當然,對於這類記載真實度很值得懷疑,但是這從側面反映出古人對玉的崇信。漢代王侯或者皇帝等死去常用珠襦玉柙。

    《後漢書 東夷列傳》:其王葬用玉匣,漢朝常豫以玉匣付玄菟郡,王死則迎取以葬焉。

    但是珠襦玉柙也不是漢代首創,比如在陸翽的《鄴中記》就有記載:永嘉末年時,在齊桓公墓中發現了珠襦玉匣。珠襦玉匣就是珠襦玉柙,“匣”字或作“柙”。

    珠襦玉柙是有嚴格的規格的,王侯死後腰以下玉為札,長尺,廣二寸半,為匣,下至足,綴以黃金縷為之。

    珠襦玉柙十分華麗也耗功耗力,到三國時期,魏文帝曹丕死時,下令薄葬,禁止對自己死後用珠襦玉柙。

    《三國志》:棺但漆際會三過,飯含無以珠玉,無施珠襦玉匣,諸愚俗所為也。

    珠襦玉柙,在近代考古也出土不少,這為我們留下了寶貴的研究實物。

  • 2 # 文藏

    徐州北洞山西漢楚王墓出土跽坐女俑

    其二,珠襦(珠服)還是一種極高規格的葬具。《西京雜記》“送葬用珠襦玉匣”條載:“漢帝送死,皆珠襦玉匣。”此外,漢帝也會將珠襦玉匣下賜權臣佞幸以示恩寵。《漢書·霍光傳》記載:“光薨……賜金錢、繒絮,繡被百領,衣五十篋,壁珠璣玉衣。”《漢書·董賢傳》曰:“及至東園密器,珠襦玉柙,預以賜賢,無不備具。”所謂玉匣(柙),即玉衣,漢制規定上自天子、下殆各級王侯貴族斂葬使用玉衣的等級。

    徐州北洞楚王陵出土山跽坐女俑線圖

    與舉世矚目的玉衣相比,“珠襦”稍顯遜色,文獻中雖有零散記載,考古發掘亦多次出土,卻未引起人們足夠的關注。1979年發掘的河南固始縣侯古堆一號墓、1995年發掘的蘇州滸墅關真山大墓均為春秋時吳國大墓,兩墓都曾發現珠襦殘件。文獻中有關珠襦的最早記載正出自《吳越春秋》。

    兩漢時期,珠襦玉匣並列為高等級斂葬用具。考古發掘出土有珠襦的墓葬多集中於西南地區。以石寨山M71為例,珠襦置於棺內,覆蓋在墓主人身上,其中近頭端位置的珠襦以各種大小珠子穿綴而成,質地分為金、玉、瑪瑙、綠松石,近胸部以下由各種圓形瑪瑙扣,由大到小按順序排列,其下為兩條乳白色長條形瑪瑙管和玉管飾才穿綴而成,排列整齊。

    雲南晉寧石寨山M71珠襦出土時的情況

    江川李家山墓群大型墓葬的棺內亦常用“珠襦”作為葬具斂葬,珠襦以黃金、玉、瑪瑙和數以萬計的綠松石、琉璃等製成各種珠、管、扣、片等縫綴在布帛上。而在部分中型墓內則使用形式較為簡單的珠襦斂屍。

    此外,1983年廣州解放北路象崗西漢初年南越王趙眛(胡)墓中甚至出土了較為完整的珠襦玉匣(玉衣)。其中珠襦位於墓主人上胸部位,形制類似珠巾,即在一塊絲織物上分上下兩段縫綴不同的飾件,上半部縫綴的是一串串的淺藍色玻璃珠,下半部則是三條橫列紋帶,每條紋帶用玻璃貝、焊珠金花泡、素面的金泡、銀泡等縫綴在織物上,構成多個菱形圖案。

    江川李家山M47出土珠襦復原圖

    春秋時期吳國墓、戰國末期至西漢中期的滇人墓,以及西漢初年的南越王墓中均出土珠襦,而在同時期的中原墓葬中至今尚未發現類似的葬具,這似乎可以說明珠襦斂葬並非中原的喪葬習俗,而與南方百越密切相關。儘管滇國民族成分複雜,但佔據統治地位的主體民族卻是越系民族之一。因此,珠襦斂葬其實是南方越系民族的葬俗。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體一直飢餓會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