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六宮指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西六宮指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鹹福宮、長春宮、啟祥宮(太極殿)。而東、西六宮(有時又被稱做東西十二宮),又像兩腋般夾挾著中央的後三宮,因而與古代所謂的掖廷相對應。
景仁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承乾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屬於內廷東六宮之一。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為承乾宮。清沿明舊稱。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鍾粹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鍾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改鍾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後殿曰聖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後複稱鍾粹宮。
景陽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陽宮。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代為嬪妃所居。清代改作收貯圖書之地。
永和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繕,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宮。其後,又有道光帝靜貴妃,咸豐帝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後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後為瑾妃居所。
延禧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
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另乾隆帝孝儀純皇后曾在此居住。
永壽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更為現名。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翊坤宮:建於明永樂十五年。始稱萬安宮,明嘉靖時改稱翊坤宮。清沿用明朝舊稱。清代曾多次修繕,光緒年間為慶慈禧五十大壽,將此宮與儲秀宮打通,形成四進院的格局。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儲秀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咸豐年間,孝欽顯皇后(即慈禧太后)入宮後曾居住儲秀宮後殿(今麗景軒),並在此生下同治皇帝。清朝退位後,婉容曾居住於此,並在裝修陳設中融入西洋元素。現為1884年慈禧五十大壽時期的原狀陳列。
鹹福宮: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鹹福宮。
長春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寧宮,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複稱長春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後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並將後殿太極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辛酉政變後,慈禧慈安兩宮太后居於此宮。
啟祥宮:又稱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於此,故於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啟祥宮,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清代曾多次修葺。
東六宮指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西六宮指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鹹福宮、長春宮、啟祥宮(太極殿)。而東、西六宮(有時又被稱做東西十二宮),又像兩腋般夾挾著中央的後三宮,因而與古代所謂的掖廷相對應。
景仁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承乾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屬於內廷東六宮之一。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為承乾宮。清沿明舊稱。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
鍾粹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鍾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改鍾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後殿曰聖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後複稱鍾粹宮。
景陽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陽宮。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代為嬪妃所居。清代改作收貯圖書之地。
永和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永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今名。清沿明舊,於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乾隆三十年(1765年)亦有修繕,光緒十六年(1890年)重修。明代為妃嬪所居,清代為后妃所居。清康熙帝孝恭仁皇后久居此宮。其後,又有道光帝靜貴妃,咸豐帝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等先後在此居住。光緒大婚後為瑾妃居所。
延禧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
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另乾隆帝孝儀純皇后曾在此居住。
永壽宮: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更為現名。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翊坤宮:建於明永樂十五年。始稱萬安宮,明嘉靖時改稱翊坤宮。清沿用明朝舊稱。清代曾多次修繕,光緒年間為慶慈禧五十大壽,將此宮與儲秀宮打通,形成四進院的格局。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儲秀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咸豐年間,孝欽顯皇后(即慈禧太后)入宮後曾居住儲秀宮後殿(今麗景軒),並在此生下同治皇帝。清朝退位後,婉容曾居住於此,並在裝修陳設中融入西洋元素。現為1884年慈禧五十大壽時期的原狀陳列。
鹹福宮: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鹹福宮。
長春宮: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寧宮,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複稱長春宮。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後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並將後殿太極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辛酉政變後,慈禧慈安兩宮太后居於此宮。
啟祥宮:又稱太極殿,內廷西六宮之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原名未央宮,因嘉靖皇帝的生父興獻王朱祐杬生於此,故於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啟祥宮,清代晚期改稱太極殿。清代曾多次修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