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鵝好養,雛難育。”在生產中,0~21日齡的雛鵝死亡率較高,其中因環境條件惡劣、管理不科學所造成的死亡佔60%以上。現將易引起雛鵝死亡的因素簡要分析如下,以使養殖戶吸取經驗,提高養殖水平。1.溫度。鵝是恆溫動物,而雛鵝個體小,絨毛稀薄,體溫調節機能差,對低溫和溫度驟變的適應力很弱。雛鵝在26℃以下會擁擠扎堆,常造成窒息而死。人工撥散擠堆的雛鵝,出汗多的雛鵝很容易著涼感冒,人走後鵝群重新紮堆、出汗。如此反覆,不僅感冒的雛鵝增多,而且雛鵝多次出汗後易引起叼毛,形成僵鵝。鵝舍溫度超過32℃,雛鵝即精神不振,吃食少,喝水多,體溫升高,體熱散發受阻,從而影響生長髮育,誘發疾病。長期高溫還可引起雛鵝大批死亡。養育雛鵝適宜溫度要求:0~7日齡雛鵝要求舍溫28℃左右,隨其日齡的增加每週下降2℃,但晝夜溫差不能超過2℃。2.溼度。實踐證明,當溼度超過80%,同時伴隨溫度不適時,雛鵝即出現精神不振、食慾減退、擠堆、呼吸困難、拉稀、絨毛松亂等症狀,突出表現是叼毛,嚴重時雛鵝整個頭、頸和背部的絨毛全部被叼光,外觀好像用熱水燙過後拔淨了一樣。這樣的雛鵝大多發育不良,生活力、抗病力減弱,日後容易成為僵鵝。高溫高溼的環境下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容易孳生,飼料和墊料容易黴變,鵝群的發病率也隨之增高,同時還會引發雛鵝的熱射病。3.飼料和飲水。雛鵝的胃腸容積小,消化能力差,所以要求所供應的飼料品質好、易消化。飼養過程中要合理分群,料槽或料盤的大小、高低要適宜,擺放位置要適當,保證每隻雛鵝都能吃得好、吃得適中(七八成飽)。剛出殼的雛鵝機體含水分75%左右,若24小時內不給雛鵝飲水,雛鵝就會因嚴重失水而迅速出現精神沉鬱、兩翅下垂、嗜睡、眼球下陷、區域性面板皺縮等症狀。因此,對幼雛來說,及早供給清潔適溫的飲水比喂料更重要,而且一旦開始飲水,就不能無故中斷。4.有害氣體。雛鵝對育雛室內的二氧化碳、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十分敏感。當環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超過0.51毫克/公斤、氨氣的含量超過21毫克/公斤、硫化氫的含量超過0.46毫克/公斤時,雛鵝就會出現精神沉鬱、呼吸加快、口腔黏液增多、食慾減退、羽毛松亂無光澤等症狀。若有害氣體繼續蓄積,雛鵝則會出現眼角膜混濁、眼瞼水腫、流淚、流鼻涕,進而食慾廢絕,並出現動作失調等神經症狀,最後仰頭、抽風、癱瘓而死。造成雛鵝二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原因有室溫較高、育雛舍通風不良、雛鵝飼養密度過大等。引起雛鵝氨氣和硫化氫中毒的主要原因有育雛舍潮溼、通風不良、汙穢的墊料和糞便等有機物沒有被及時清除等。5.藥物中毒。由於多用藥、濫用藥造成雛鵝中毒傷亡在養鵝過程中很常見。其主要原因是飼養戶缺乏現代飼養觀念,不少養殖戶就抱有不用藥不放心,用了就一定能防病的錯誤認識,從雛鵝開食起就盲目地使用硝基呋喃類(痢特靈等)、抗生素類、磺胺類藥物等,引起藥物急性或蓄積性中毒。鵝屬草食水禽,有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和生理特點。由於習慣於人們長期的傳統粗放飼養,鵝對藥物比較敏感,尤其是雛鵝。實踐證明,只要能經常保持育雛環境清潔、衛生、乾燥,溫度、溼度、光照、飼養密度適宜,個體分群合理,通風換氣良好,並定時定量餵給新鮮乾淨的飼料和飲水,雛鵝就能健康成長,且不易發病。至於小鵝瘟、雛鵝新型病毒性腸炎、鵝副粘病毒病等傳染病,採用藥物防治均無濟於事,惟有按照規定的免疫程式對種鵝和雛鵝定期進行免疫,才能避免發病。6.擠壓和鼠害。育雛室保溫條件不好、雛鵝突受驚嚇、雛鵝在裝運過程中遭受顛簸、不定時喂料飲水、飼養密度過大等都會引起雛鵝擠壓致死。鼠害對3周齡內的雛鵝影響最大,不僅會引起雛鵝死傷,還會傳染疾病,危害其他畜禽,必須嚴加防範。重點要堵塞育雛室的鼠洞,注意關閉門窗,嚴防老鼠進入。
常言道:“鵝好養,雛難育。”在生產中,0~21日齡的雛鵝死亡率較高,其中因環境條件惡劣、管理不科學所造成的死亡佔60%以上。現將易引起雛鵝死亡的因素簡要分析如下,以使養殖戶吸取經驗,提高養殖水平。1.溫度。鵝是恆溫動物,而雛鵝個體小,絨毛稀薄,體溫調節機能差,對低溫和溫度驟變的適應力很弱。雛鵝在26℃以下會擁擠扎堆,常造成窒息而死。人工撥散擠堆的雛鵝,出汗多的雛鵝很容易著涼感冒,人走後鵝群重新紮堆、出汗。如此反覆,不僅感冒的雛鵝增多,而且雛鵝多次出汗後易引起叼毛,形成僵鵝。鵝舍溫度超過32℃,雛鵝即精神不振,吃食少,喝水多,體溫升高,體熱散發受阻,從而影響生長髮育,誘發疾病。長期高溫還可引起雛鵝大批死亡。養育雛鵝適宜溫度要求:0~7日齡雛鵝要求舍溫28℃左右,隨其日齡的增加每週下降2℃,但晝夜溫差不能超過2℃。2.溼度。實踐證明,當溼度超過80%,同時伴隨溫度不適時,雛鵝即出現精神不振、食慾減退、擠堆、呼吸困難、拉稀、絨毛松亂等症狀,突出表現是叼毛,嚴重時雛鵝整個頭、頸和背部的絨毛全部被叼光,外觀好像用熱水燙過後拔淨了一樣。這樣的雛鵝大多發育不良,生活力、抗病力減弱,日後容易成為僵鵝。高溫高溼的環境下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蟲容易孳生,飼料和墊料容易黴變,鵝群的發病率也隨之增高,同時還會引發雛鵝的熱射病。3.飼料和飲水。雛鵝的胃腸容積小,消化能力差,所以要求所供應的飼料品質好、易消化。飼養過程中要合理分群,料槽或料盤的大小、高低要適宜,擺放位置要適當,保證每隻雛鵝都能吃得好、吃得適中(七八成飽)。剛出殼的雛鵝機體含水分75%左右,若24小時內不給雛鵝飲水,雛鵝就會因嚴重失水而迅速出現精神沉鬱、兩翅下垂、嗜睡、眼球下陷、區域性面板皺縮等症狀。因此,對幼雛來說,及早供給清潔適溫的飲水比喂料更重要,而且一旦開始飲水,就不能無故中斷。4.有害氣體。雛鵝對育雛室內的二氧化碳、氨氣、硫化氫等有害氣體十分敏感。當環境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超過0.51毫克/公斤、氨氣的含量超過21毫克/公斤、硫化氫的含量超過0.46毫克/公斤時,雛鵝就會出現精神沉鬱、呼吸加快、口腔黏液增多、食慾減退、羽毛松亂無光澤等症狀。若有害氣體繼續蓄積,雛鵝則會出現眼角膜混濁、眼瞼水腫、流淚、流鼻涕,進而食慾廢絕,並出現動作失調等神經症狀,最後仰頭、抽風、癱瘓而死。造成雛鵝二氧化碳中毒的主要原因有室溫較高、育雛舍通風不良、雛鵝飼養密度過大等。引起雛鵝氨氣和硫化氫中毒的主要原因有育雛舍潮溼、通風不良、汙穢的墊料和糞便等有機物沒有被及時清除等。5.藥物中毒。由於多用藥、濫用藥造成雛鵝中毒傷亡在養鵝過程中很常見。其主要原因是飼養戶缺乏現代飼養觀念,不少養殖戶就抱有不用藥不放心,用了就一定能防病的錯誤認識,從雛鵝開食起就盲目地使用硝基呋喃類(痢特靈等)、抗生素類、磺胺類藥物等,引起藥物急性或蓄積性中毒。鵝屬草食水禽,有獨特的生物學特性和生理特點。由於習慣於人們長期的傳統粗放飼養,鵝對藥物比較敏感,尤其是雛鵝。實踐證明,只要能經常保持育雛環境清潔、衛生、乾燥,溫度、溼度、光照、飼養密度適宜,個體分群合理,通風換氣良好,並定時定量餵給新鮮乾淨的飼料和飲水,雛鵝就能健康成長,且不易發病。至於小鵝瘟、雛鵝新型病毒性腸炎、鵝副粘病毒病等傳染病,採用藥物防治均無濟於事,惟有按照規定的免疫程式對種鵝和雛鵝定期進行免疫,才能避免發病。6.擠壓和鼠害。育雛室保溫條件不好、雛鵝突受驚嚇、雛鵝在裝運過程中遭受顛簸、不定時喂料飲水、飼養密度過大等都會引起雛鵝擠壓致死。鼠害對3周齡內的雛鵝影響最大,不僅會引起雛鵝死傷,還會傳染疾病,危害其他畜禽,必須嚴加防範。重點要堵塞育雛室的鼠洞,注意關閉門窗,嚴防老鼠進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