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8703709091599

    杜甫被稱作“詩聖”是有其緣由的,他的詩磅礴大氣,他的詩充滿了現實風雨,他的詩寫進了人們的心裡,在他一生之中看到了多少人間悲歡離合和大起大落,晚年時登上岳陽樓,面對著磅礴的流水內心不禁感慨萬千,寫下了一首經典古詩,讀來令人潸然淚下,卻又是人生的哲理。岳陽樓上杜甫在感慨什麼,晚年的杜甫為何會在這首詩中流露出滿滿的無奈,我們來細細品讀。

    這首詩名為《登岳陽樓》,杜甫五十六歲時所作,兩年後杜甫便離開了人世,詩歌如下:

    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

    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這首詩充滿著濃重的感情色彩,杜甫寫這首詩時已經是晚年了,身心俱疲地他登上了神往已久的岳陽樓,嘆岳陽樓景緻的磅礴大氣,嘆自己晚年的漂泊不定,嘆自己的一生碌碌無為。歷史上杜甫在寫這首詩後大約兩年便離開了人間,這首詩裡面便暗含著杜甫的境況,令人動容。我們從字面上和意義上兩方面來品讀:

    先看首聯,首聯兩句詩說的是從前早已聽說過洞庭水的大氣,如今登上了岳陽樓,飽覽洞庭湖水。這兩句詩點明瞭杜甫寫這首詩的地點以及心情,俗話說“百聞不如一見”,杜甫登上岳陽樓時的心情是愉悅的。

    可是光有首聯兩句介紹不夠,於是杜甫再用筆墨描繪景緻的磅礴,頷聯兩句詩說的是洞庭湖水像是將吳楚兩地分隔開來,天和地彷彿在這湖水上相接在一起,湖水盪漾著光芒。這兩句杜甫將洞庭湖的寬廣和大氣描繪得十分傳神,運用了誇張的修辭手法,凸顯出在岳陽樓上觀看水天相接的浩瀚之景,這也為詩歌的後面的抒情作了鋪墊。

    詩歌的後半段筆鋒一轉,接著來看頸聯,這兩句說的是杜甫在岳陽樓上看了磅礴大氣的洞庭湖景之後感慨自己此時沒有收到親人朋友的書信,獨自一人在孤獨的小船上抱病活著。杜甫此時已是晚年,卻仍然在漂泊,病痛和心酸只有自己一個人默默承受,沒有親朋好友的書信來往,孑然一身。

    再看尾聯,最後這兩句說的是關山難越,失路之人,無家可歸,涕泗橫流。現實的風風雨雨仍未停歇,想要歸家卻無可奈何,只能繼續做他鄉之客,越想眼淚便不爭氣地留下來,令人感慨。

    登高望遠,杜甫登上岳陽樓,在磅礴大氣的湖水景緻上望著家的方向,窮盡目光卻也只有茫茫然,感慨自己的一生碌碌無為,漂泊天涯淪落人的心情或許能夠讓人感同身受,這份人生悲歡多少人能懂?

  • 2 # 使用者8090911253619

    是杜甫的登高嗎?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詩中景象蒼涼闊大、氣勢渾涵汪茫的七言律詩。前兩聯寫登高聞見之景,後兩聯抒登高感觸之情。由情選景,寓情於景,渾然一體,充分表達了詩人長年飄泊、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複雜感情。而格調卻雄壯高爽,慷慨激越,高渾一氣,古今獨步。   這首律詩很特別,其四聯句句押韻,皆為工對,且首聯兩句,又句中自對,可謂“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就寫景而言,有工筆細描(首聯),寫出風、天、猿、渚、沙、鳥六種景物的形、聲、色、態,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寫,卻生動形象,精煉傳神;有大筆寫意(頷聯),傳達出秋的神韻。抒情則有縱的時間的著筆,寫“常做客”的追憶;也有橫的空間的落墨,寫“萬里”行程後的“獨登臺”。從一生飄泊,寫到餘魂殘骨的飄零,最後將時世艱難歸結為潦倒不堪的根源。這樣錯綜複雜手法的運用,把詩人憂國傷時,老病孤愁的蒼涼,表現得沉鬱而悲壯。難怪明代胡應麟《詩藪》說,全詩“五十六字,如海底珊瑚,瘦勁難名,沉深莫測,而精光萬丈,力量萬鈞。通章章法、句法、字法,前無昔人,後無來學,微有說者,是杜詩,非唐詩耳。然此詩自當為古今七言律第一,不必為唐人七言律第一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如何醃製鹹豆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