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ljy2003cq

    嗯,以前我也想過這個問題,隨著人類需要學習或傳承的知識類別和數量越來越複雜和繁重,因為人類的壽命是有限的,那麼剩餘給人類的研究時間就越來越短,甚至沒有時間研究,那麼人類的科技水平就會停滯,其中,在語言傳導上,越言簡意賅的語言越有優勢,在元素週期表中,可以看出,中文優勢明顯,如金屬就是金字旁加一個其他字,氣體就是氣字旁加其他字,我認為,今後必須把人類的超未來的大腦充分利用起來,另外,人類壽命也會得到延長。

  • 2 # 國科大科學與人文

    這恐怕是有可能的。其基本原因就在於,人的大腦容量有限,比如大腦神經元總數大約有860億個,與思維密切相關的大腦皮層上的神經元數量約160億,雖然數量巨大,但與宇宙及其複雜性所導致各種事物的數量級相比,仍然屬於非常之小的量級,無論如何挖掘個人潛力,以及發揮群體分工的優勢,總有達到最後極限的時刻。

    另外從歷史發展的角度看,也有題主所言的趨勢。比如古代的人類,從白丁變為某個領域的內行專家,只需要很短的時間。但隨著時代的進展,這個過程越來越長。二十世紀初期,中國開辦新式小學,六年小學畢業,甚至就能稱為知識分子。然後慢慢不行了,必須上中學,從初級中學發展到高階中學,再學習六年,才堪稱有知識的人。再然後必須上四年大學。很快的上大學也不足以掌握所需要的知識,必須上研究生,上了三年碩士還得上三年博士,最後博士之後還有數年的博士後。一個人若從六歲開始上學,從小學到博士畢業,中間一切順利沒有任何時間耽誤,最後的學習總年頭也將達到22年,畢業時的年齡已經28歲。如果再上兩年博士後,則最後學成的年齡已經30歲。根據心理學關於人的最佳創造年齡方面的研究,一般26歲左右是人的創造性高峰,往後則開始走下坡路。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按部就班的完成全部學習任務,就可能已經錯過了自己的最佳創造時期。

    筆者曾與美國哈佛大學的科學教育家霍爾頓教授探討過這個問題,他提出的解決辦法一是改革教材,從中學到大學的教材都應進行新的編排和精簡;二是細緻分工,並儘快進入專業化領域;第三是擴大研究隊伍,培養更多的科研人才。現在還出現了更新的辦法,就是藉助計算機和人工智慧來輔助學習和研究,但從根本上說,這些辦法大概只能延緩極限的到來,而不能徹底解決問題。

    雖然目前還很難看到極限究竟在哪兒,但這一天恐怕或遲或早終將會到來,宇宙有終結,關於宇宙的知識也有終結。也許,其根本原因就是,人作為宇宙自身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一個產物,最終並不能完全擺脫宇宙所賦予自己的某種侷限性。當然,即便最終無法完全徹底理解宇宙間的一切事物,人類也沒必要悲觀,畢竟我們已經知道了很多,未來還將知道更多。在此過程中,人類的生活已經得到了持續的改善,未來還將得到更大的改善。

  • 3 # 陳芝麻吧

    這是一個偽命題。

    首先,“科技”不是知識。只是手段、方法,而且僅僅侷限於已知物質的範疇,也就是侷限於人的環境制約,可以說除了人的環境所含有的物質之外,毫無新意。

    其次,“進步”也是一種假象。將樹木“製造”成桌椅板凳,與“製造”核武,二者並沒有實質的差別,都是在侷限裡面折騰,就是“螺獅殼裡做道場”。與人而言,方便的同時是破壞,大方便的同時是大破壞,如果這個“進步”連方便都不具有,則是赤裸裸的單純的“破壞”。所以不要說什麼“進步”。

    最後,“知識”與環境,都是客觀的存在,二者其實二位一體,也同時存在,不因人的“認識”多少而轉移。比如所謂的物理定律,人類認識或者不認識,它們與環境同在,就在那裡,不急不除。

    因此,僅僅從科技認識來說,乃是以有限逐無涯,永遠沒有止境,也永遠處於“斷層”。至於可能類似於“空白”的斷層,這是環境大變化的附屬品,也是題中應有之義。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羊肉片怎麼做火鍋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