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纏萬貫”這一成語出自南朝梁殷雲《小說》:“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願為揚州刺史。或願多貲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後因以“腰纏萬貫”或“腰纏”形容身上帶著很多錢,或泛指甚為富有。
在古代,銅錢用繩穿,千錢為一貫,萬貫甚重,腰焉能纏得?但後來這一成語卻變成現實了。
且不說今天的鈔票、存摺和卡,也不說過去的銀票之類,這類紙製的錢,就是萬萬貫纏在腰中也壓不著。就說金屬的錢,到了宋代以後真的能“腰纏萬貫”了。
一些富有的商賈遊人出遠門,為了帶錢方便,防搶劫和偷盜,便把銀子打成腰帶纏在腰裡。
銀帶比現在的皮帶稍寬稍厚,根據自己打財力和需要決定銀帶的長短,可在腰裡纏一圈,也可纏幾圈。銀帶外括以布綢,束在腰中。用時,從腰中掐下一段過秤即可,十分方便。
1)黃金基準國際牌價,金價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
我們就以400美元為一盎司。一盎司為28。3克。宋制1市斤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釣銅則,自記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兩,所以宋代1兩為今天的40克。這樣一算宋代一兩黃金相當於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對人民幣 8。
23元來算,相當於4650元。根據假設1兩金為10兩銀即10貫錢,宋代一貫銅錢相當於465元。
2)白銀基準國際牌價,銀價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同金價的換算相仿,一兩銀子也就是一貫銅錢,相當於70元人民幣。
3)米價基準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們不考慮特殊的荒年或大豐收年的話,北宋初期的米價大約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間,中期(仁宗年間)在600文到700文之間,南宋初期米價則在2貫左右。
那麼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間大約每石1貫左右應該算比較合理的。如果按現今大米價格每公斤2。5元來計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貫銅錢合148元人民幣。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有了三個價格,按黃金換算的465元,按白銀換算的70元和按糧價換算的148元。
由於中國不是主要產銀國,而且工業化後提煉銀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銀子的價值肯定要大幅度高於現在的價值。顯然以今天的銀價作為參照體是不合理的。這從今天銀價6美元一盎司金價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兩黃金能換66兩銀子,而我們假設的古代金銀兌換率是1:10。
而黃金的產量穩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國作為重要硬通貨儲備。所以用黃金作為基準比較合理。
此外,雖然現代技術的大幅度發展,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使得糧食產量大為提高,但是今天消費糧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
根據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約不到5000萬人口,而今天中國已經有13億人口。民以食為天,糧價應該還是一個重要的基準。
因此無齋主人就取了個金價基準的465元和米價基準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並歸整去掉零頭,將1貫銅錢定為300元人民幣。
因此我們有下面基本換算:
1兩金=3000元人民幣
1兩銀=1貫銅錢=300元人民幣
根據這個匯率的話
腰纏萬貫應該有個300萬吧。
“腰纏萬貫”這一成語出自南朝梁殷雲《小說》:“有客相從,各言所志,或願為揚州刺史。或願多貲財,或願騎鶴上升。其一人曰:‘腰纏十萬貫,騎鶴上揚州。’欲兼三者。”後因以“腰纏萬貫”或“腰纏”形容身上帶著很多錢,或泛指甚為富有。
在古代,銅錢用繩穿,千錢為一貫,萬貫甚重,腰焉能纏得?但後來這一成語卻變成現實了。
且不說今天的鈔票、存摺和卡,也不說過去的銀票之類,這類紙製的錢,就是萬萬貫纏在腰中也壓不著。就說金屬的錢,到了宋代以後真的能“腰纏萬貫”了。
一些富有的商賈遊人出遠門,為了帶錢方便,防搶劫和偷盜,便把銀子打成腰帶纏在腰裡。
銀帶比現在的皮帶稍寬稍厚,根據自己打財力和需要決定銀帶的長短,可在腰裡纏一圈,也可纏幾圈。銀帶外括以布綢,束在腰中。用時,從腰中掐下一段過秤即可,十分方便。
1)黃金基準國際牌價,金價基本上在400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
我們就以400美元為一盎司。一盎司為28。3克。宋制1市斤為640克(“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釣銅則,自記重一百斤,重64公斤”)。1市斤有16兩,所以宋代1兩為今天的40克。這樣一算宋代一兩黃金相當於565美元,以今天美元對人民幣 8。
23元來算,相當於4650元。根據假設1兩金為10兩銀即10貫錢,宋代一貫銅錢相當於465元。
2)白銀基準國際牌價,銀價基本上在6美元一盎司周圍波動。同金價的換算相仿,一兩銀子也就是一貫銅錢,相當於70元人民幣。
3)米價基準宋代1市斤是640克。宋代1石合92。5宋斤(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三有,“凡石者以九十二斤半為法,乃漢秤三百四十一斤也”)。因此一石大米就有 59200克,即59。2公斤。如果我們不考慮特殊的荒年或大豐收年的話,北宋初期的米價大約在每石300文到600文之間,中期(仁宗年間)在600文到700文之間,南宋初期米價則在2貫左右。
那麼以此推算北宋末年宋徽宗期間大約每石1貫左右應該算比較合理的。如果按現今大米價格每公斤2。5元來計算,宋代一石大米59。2公斤合148元,也就是算1貫銅錢合148元人民幣。
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有了三個價格,按黃金換算的465元,按白銀換算的70元和按糧價換算的148元。
由於中國不是主要產銀國,而且工業化後提煉銀子的成本大幅度降低,所以古代的銀子的價值肯定要大幅度高於現在的價值。顯然以今天的銀價作為參照體是不合理的。這從今天銀價6美元一盎司金價400美元就能看出,今天的一兩黃金能換66兩銀子,而我們假設的古代金銀兌換率是1:10。
而黃金的產量穩定,直到今天仍被世界各國作為重要硬通貨儲備。所以用黃金作為基準比較合理。
此外,雖然現代技術的大幅度發展,袁隆平先生的雜交水稻使得糧食產量大為提高,但是今天消費糧食的人口也大幅度增加了。
根據宋史地理志,北宋大約不到5000萬人口,而今天中國已經有13億人口。民以食為天,糧價應該還是一個重要的基準。
因此無齋主人就取了個金價基準的465元和米價基準的148元的平均值306。5元,並歸整去掉零頭,將1貫銅錢定為300元人民幣。
因此我們有下面基本換算:
1兩金=3000元人民幣
1兩銀=1貫銅錢=300元人民幣
根據這個匯率的話
腰纏萬貫應該有個300萬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