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壓海棠的黎叔

    我讀過李熬的一本書叫《上山上山愛》。

    這本小說講述的是三十年前後,母女二人分別愛上同一個人的感情故事。

    三十年前和三十年後,各有一位女主角"上山"。兩個人的二十歲生日那天,都在同一座山上、同一個房間、同一張床上,和同一個男人嘿咻,和同一個男人相愛。前後雖有三十年的間隔,但兩人並不陌生,因為她們是母女;但又陌生.因為她們從沒見過面。母親生產時由於羊水栓塞導致昏迷死亡,而後在人間,女兒小柔接替了母親,也在三十年後的同一張床上,跟母親當年的情人,躺在一起。她完全不知道,她不僅接替了生命,也接替了愛情。當年的情人也在最後才知道,事隔三十年,原來她們是母女,他不願說出真相,為了死者和生者,他只好把一切長存心底。

    小說結束在亂倫的懸疑裡,沒人知道最後的故事……

    故事的主線是母女和同一個男人的愛情故事,但是故事的寫作手法卻是男主人在瘋狂賣弄自己的學問,以達到引誘女性的目的。

    曾經一度,我就認為這是李敖在寫自己泡妞的故事,隨隨便便就開始掉書袋,某某作者在某某書中某某寫過這麼一段話,說的女孩對這個博學的男人崇拜有加。最後上床。

  • 2 # 華夏榮耀

    李敖在文化江湖裡,闖蕩一生,單憑其留下的100多部著作,就足以引世人關注。在他的作品中,風格最為特別的,不是那些總能引起軒然大波的批評,而是不為人熟知的《紅玫瑰》。

    李敖在他40多歲的時候,出版了《獨白下的傳統》一書,《紅玫瑰》是其中的一篇。

    李敖給人們的印象,大概有兩個特點,一個是有著近乎偏執的自信,所以才會說“人生是我的,不需要別人指手畫腳”。自信得有些狂傲,所以才會在作品中說,他是復興文化的“第一功臣”,且認為是實至名歸,“自不在話下”。

    另一個特點是特別愛“罵人”,凡是遇到難如其意的人或事,必須要淋漓盡致的痛罵一頓,才心情舒暢,痛快愜意。有人統計,被他罵過的人,超過了3000個。李先生真是精力充沛呀!

    總體上,李敖身上有一點竹林七賢的影子,個性鮮明,以自我為標準,桀驁不馴,其他皆可藐視而不顧,生活在自我營造的世界裡。

    又有些不同,他不是置身事外,而是積極投入,而且還鋒芒畢露。語言犀利明快,似乎只願快意恩仇,是非恩怨皆笑談,嬉笑怒罵皆文章。

    所有這些,在《紅玫瑰》中,都沒有絲毫的蹤影,而是讓人感覺很陌生的平靜,迷茫,還夾雜著一絲絲不宜道破的憂傷。

    “那一年夏天到來的時候,玫園的話全開放了”,明白他心思的玫園主人,請他去賞花。望著窗外的薔薇,他像一個心事重重的少年“黯然不語”,笑容苦澀。

    在他迷茫的愁城裡,牆角的玫瑰,美麗如常,孤獨依舊。每個人心裡,都有屬於自己的夢境,他夢境裡的她,依然夢幻。他們同看日出雲海,共賞繁星月落,歌聲縈繞,玫瑰相伴。狂如李敖,竟也有如此似水柔情。

    當夢想照回現實,依然是回味無窮的苦澀,與夢中人“恰似那水上的兩片浮萍,聚會了,又飄開了,那可說是一個開始。也可說是一個結束”。沒有開始過,就已經結束了,才有了“去年那一朵 紅玫瑰謝得太早了”的遺憾。

    李敖舊夢裡,那個眷戀已久的她,如莊生夢蝶般存在,化身成為了一束紅玫瑰。縱然孤獨,卻早已物是人非,李商隱表達的更為明瞭,“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在李敖的很多朋友看來,這篇不像他的風格,或許正如他在後記中寫的,他嚮往的那個小女人,讓他在深夜,內心隱隱作痛。也或許,這是狂人李敖心中,最柔軟的地方。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開頭的英文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