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唐陌刀

    喀秋莎火箭炮這種優秀的武器,研發之路並不順利,甚至於差點夭折,直到1933年蘇聯才研製成功世界上第一門現代火箭炮,也就是喀秋莎火箭炮的原型。後來經過不斷的試驗和改進,成型的喀秋莎火箭炮於1939年4月被製造出來,火箭炮發射器被安裝在載重汽車底盤上,可聯裝16枚132毫米火箭彈,全部發射僅需10秒時間,最大射程達8500米。

    “喀秋莎火箭炮”的官方名稱是蘇聯BM-13型火箭炮,當時剛生產出來的時候屬於絕密,連裝備這款武器的部隊都不知道它叫什麼,只是在炮架上有一個字母k,喜愛這款武器的戰士就給它起了一個“喀秋莎”的愛稱,這名字很快就傳開了。

    按理說武器效能優越不是件好事麼?可當時真就因為喀秋莎太優秀出了問題,當時的蘇聯中央炮兵局局長庫利克元帥覺得蘇聯軍中裝備了大批舊式火炮,喀秋莎火箭炮的出現會使得這些火炮全部過時,因此他對火箭炮的生產製造、大規模列裝部隊極力阻撓。

    直到1941年6月17日,喀秋莎火箭炮的優越性終於引起了鐵木辛哥、朱可夫、烏斯季諾夫等將帥的青睞,直至1941年6月21日,也就是德軍入侵蘇聯的前一天,斯大林才為這些秘密武器開了綠燈,允許其進入量產階段。作為秘密武器,在戰爭初期時,每一輛喀秋莎上都安裝了炸藥,以防止這種新式武器落入敵手。而使用喀秋莎的單位,也被稱之為“近衛迫擊炮團”,以此來迷惑德軍。

    1941年7月14日,首支裝備喀秋莎的部隊,率先投入到白俄羅斯的奧爾沙地區。對於德軍來說,奧爾沙的火車站乃是一個巨大的轉運場。而在這裡堆放的物資,更是成百上千。而在奧爾沙地區的首戰,也超出了蘇軍高層的預期:上百噸德軍的彈藥、物資盡數被呼嘯而至的火箭彈炸了個稀巴爛!當時的德國國防軍總參謀長弗朗茨·哈爾德的日記中記錄了“敵人首次在東線投入了不知名的新式武器,位於奧爾沙的火車站遭到了突如其來的‘火焰風暴’。所有的軍事物資都被毀於一旦。”正是‘不知名’這一效果,才使得喀秋莎後來能揚名立萬!

  • 2 # 不正經的軍棍

    喀秋莎火箭炮也沒差點夭折,裝備速度還是挺快的。

    喀秋莎火箭炮開始研製是在1938年,這個時候距離蘇德戰爭僅僅三年時間。1938年年底,喀秋莎開始試驗,結果效果不錯,但是缺點太明顯。主要缺點就是速度慢,這個速度並不是射速慢,而是從裝載到發射,總共24枚火箭彈,需要的時間要有50分鐘,而正常的榴彈炮,這個時間可以發射上百炮彈。

    從1939年,到1940年,蘇聯一直在改進並測試喀秋莎火箭炮。到了1940年,定型的喀秋莎火箭炮被命名為BM13,能夠裝載16枚火箭彈。這個時候,喀秋莎火箭炮才被生產。

    而喀秋莎火箭炮是在嚴格保密的,之所以叫喀秋莎,也是它的假名字弄出來的,這個火箭炮在工廠生產後以Kostikov命名,標記為K。Katyusha這個名字,也是被蘇聯士兵透過這個K賦予的,原本就是一首歌的名字。

    喀秋莎火箭炮保密到了一個什麼程度?就連蘇聯的國防部長季莫申科都不知道。他知道了之後,才下令生產喀秋莎火箭炮。而這個時候,戰爭馬上打響了,時間已經比較晚了。

    然而,喀秋莎火箭炮並沒有接受過實戰的經歷,到戰爭開始的時候,塑膠總共也就生產了40個火箭炮。而裝備部隊的,僅僅只有7門。這個部隊由費列洛夫大尉率領,這是蘇軍第一個火箭炮部隊。在奧爾沙的火車站,蘇聯的喀秋莎以極快速度,將德軍打了一悶棍。從這之後,蘇軍才大面積裝備喀秋莎火箭炮。

    從這裡可以看出,1938-1941年,其實並不長,一款武器研製、開發、測試、改進、再測試、在改進,這就是一個需要時間的過程。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匙”的讀音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