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T仙升

    朱元璋 明初,茶餅製作工藝已經發展到了一個很高的水平,茶餅上鎦金鏤銀,更有雕龍畫鳳,稱之為“龍鳳團茶”,但是整個製作過程耗時費工。

      1391年,明太祖朱元璋下詔,廢龍團貢茶而改貢散茶,點茶道隨之衰落,中國的茶道因此發展到泡茶道。

      泡茶道形成於十六世紀末的[明代]後期,代表人物有張源、許次紓、程用賓、羅廩、馮可賓、冒襄、陳繼儒、徐渭、田藝衡、徐獻忠、張大復、張岱、袁枚等人。[明清]茶人對茶道的貢獻其一在於創立了泡茶茶藝,且有撮泡、壺泡和工夫茶三種形式;其二在於為茶道設計了專用的茶室──茶寮。泡茶道鼎盛於明朝後期至[清代]前中期,衰於近代,復興於二十世紀後期。

      關於朱元璋下詔的原因,前人有兩種解釋:一說出身窮苦的朱元璋體恤民情、節約財政;二說朱元璋不懂風雅、一介粗人。

      不管歷史如何評說,碾末而飲的唐煮宋點飲法,變成了以沸水沖泡葉茶的瀹飲法,品飲藝術發生了劃時代的變化。

      因為泡茶道的簡便,茶也就走進了尋常巷陌,百姓人家,成為今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內容。

  • 2 # 六合工夫茶

    泡茶法是自明清之後開始流行,並沿用至今的一種茶葉飲用方法。這種方法簡便易行,只需將茶放置在茶壺或茶盞中,用沸水將其沖泡即可。以往人們在探究泡茶法的起始點時,通常以陸羽的《茶經》中所引用“《廣雅》雲”的文字為依據,早在三國時期開始出  現泡茶法。但據考證,“《廣雅》雲”  中的這段文字既不是陸羽《茶經》中的  正文,也不是《廣雅》的正文,只屬於  《廣雅》的註文而已,因此不能作為泡  茶法起於三國的證據。

      唐五代以煎茶法為主,宋元以點  茶法為主,直到明清時期才開始流行泡  茶法。陸羽在其《茶經》中有這樣一段  文字記載:“飲有粗、散、末、餅者,  乃斫、乃熬、乃煬、乃舂,貯於瓶缶之  中,以湯沃焉,謂之庵茶”。意思是  說,將茶放置在瓶或缶(缶是一種口細  腹大的器皿)之中,並在其中灌上沸水  進行淹泡,這種製茶方法在唐朝時稱為  “淹茶”,淹茶可以看成是後世泡茶法的雛形。明朝皇帝朱元璋偏愛散茶,於是民間葉茶、草茶等散茶尤為盛行,隨著統治者嗜好的改變,明朝所流行的茶風也為之一變。根據明代陳師《茶考》中關於“杭俗烹茶,用細茗置茶甌,以沸湯點之,名為撮泡”的記載,可以瞭解到,當時杭州的飲茶風俗是將茶葉置於甌、盞之中,再用沸水進行沖泡,這種在明代時稱為“撮泡”的方法,也就是後來所說的泡茶法。

      明清時期,更普遍流行的泡茶法當屬壺泡。所謂壺泡,指的是將茶葉放置在茶壺之中,用沸水沖泡,再將沖泡好的茶湯分釃到茶盞中飲用。以張源《茶錄》和許次紓《茶疏》等書為根據,可以瞭解到,壺泡主要有備器、擇水、取火、候湯、投茶、沖泡、釃茶籌程式。現今在閔、粵、臺一帶所流行的“功夫茶”採用的就是典型的壺泡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嬰兒衣服柔順劑有必要買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