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4506771141567
-
2 # 藍風24
惱羞成怒 火冒三丈 七竅生煙 怒髮衝冠 暴跳如雷 咬牙切齒 氣急敗壞
瞋目切齒 嗔目切齒 怒髮衝冠 裂眥嚼齒 嚼齒穿齦 大發雷霆 橫眉怒目
怒不可遏 怒火沖天 怒火中燒 怒目而視 怒目橫眉 怒目切齒 怒猊渴驥
怒氣衝衝 怒氣沖天 怒氣填胸 惱羞變怒 惱羞成怒 怒形於色
惱羞成怒 火冒三丈 七竅生煙 怒髮衝冠 暴跳如雷 咬牙切齒 氣急敗壞
瞋目切齒 嗔目切齒 怒髮衝冠 裂眥嚼齒 嚼齒穿齦 大發雷霆 橫眉怒目
怒不可遏 怒火沖天 怒火中燒 怒目而視 怒目橫眉 怒目切齒 怒猊渴驥
怒氣衝衝 怒氣沖天 怒氣填胸 惱羞變怒 惱羞成怒 怒形於色
這是個好問題。因為人們都想著壓下怒火,卻從來不提如何表達憤怒。但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只是一時爽,單純的表達憤怒是引鴆止渴。很多人的問題在於把憤怒當作心理分析的終點,憤怒就憤怒了,發洩就發洩了,傷害就傷害了,這樣卻無法觸及到核心問題。心理學上,我曾自己總結過幾種憤怒的情境:
當利益受損的時候;當期望受挫的時候(主要);當被忽略的時候;當嫉妒別人的時候;當覺得自己被侵犯的時候(個人規範);當覺得他人被侵犯的時候(社會規範);大部分情況下,憤怒只是一種次級感受(secondary feeling),與悲傷,羞恥等構成情緒群(cluster)。用通俗的話來講,憤怒不是核心感受,當我們期望受挫的時候,我們希望自己得到尊重卻受到侮辱,我們希望自己被肯定卻遭遇貶低,這種情況下我們的原始感受是受到傷害(如果歸因到他人故意,會加劇憤怒)而產生的悲傷,焦慮。對於大部分人來說,感受和承認這種悲傷並不容易,也不安全,因為這往往意味著自己的脆弱,還會引發一些對自身的焦慮,“我好沒用,對方這樣就傷害了我”;甚至還會自責,“我怎麼可以因為這個就生氣呢”。這樣的知覺本身還有另外一層含義,如果我們分享這種脆弱,委屈,別人會不會認可我們?會不會同情我們?會不會離我們而去?這時,憤怒作為一種防禦姿態,由自己指向別人,保護了我們的脆弱和委屈,也阻止別人進入我們的內心,甚至連自己都不知道生氣的緣由。那些溫和的人有著一套邏輯,「’我都已經這樣忍讓了,對方應該會適可而止」。這樣的邏輯本身又包含著一個期望,「我希望別人理解我」,當別人未能表達這種理解的時候,期望會再次受挫。如果認為是自己的忍讓換來對方的變本加厲,“一定是我太過溫和,溫和到xx都會欺負我”。這裡面還隱藏著一個不合理的信念:「理解自己是別人的事情」,這樣就把原因歸結到自己的溫和,換而言之,也認定了對方的鐵石心腸。不僅如此,很多時候這些人還會開始懷疑自己的這套溫和的行為模式是否正確,採取的策略就是經常性的表達憤怒,周圍人的避讓會讓自己的地位得到無形的提高,獲得心理優勢,從而補償了自己的悲傷,避免了自己的恐懼。知覺到這一層面非常關鍵,不要單純的表達憤怒,更要堅定地表達憤怒背後隱藏著的委屈,焦慮本身,因為表達這些本身就是一種讓別人瞭解自己底線的過程,這個過程中最好指著自己(我怎樣怎樣),而不要指著別人(你怎樣怎樣),不要對別人做價值判斷。但比這更重要的是,一個合理信念的樹立“讓別人理解自己,這是自己的責任”和一個合理期望的養成“即使我表達了自己,別人不一定會理解自己”,以及時時刻刻接納自己的準備。ps.(預想大家的問題)1.消解憤怒本身是在否定憤怒的價值,不要迷戀於轉移注意力,換位思考等方法,我不提倡萬事皆忍;2.民間心理學喜歡說,做一個內心強大的人,但這沒用,這話只是聽起來漂亮;3.覺得沒教你如何表達的,仔細看最後一段;4.通常有人會建議“冷靜下來好好想想憤怒的原因”,但憤怒往往很難控制,倒不如在日常生活中增進對彼此的瞭解。如果你明白了隱藏在憤怒背後的情感,那麼也就不難理解合理信念和合理期望的建立更為重要,故回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