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1931173721557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這兩句詩是用比擬的手法來塑造形象,並且這一句詩形成了對偶,用一個“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聯絡起來,生動形象寫出了水的清澈和橋的華美。 出處 這句詩唐代李白的《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原文 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譯文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江上兩座橋彷彿天上落下的彩虹。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煙之中;秋色蒼茫,梧桐也已經顯得衰老。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 賞析 這兩條長長的大橋架在溪上,倒影水中,詩人從高樓上遠遠望去,縹青的溪水,鮮紅的夕陽,在明滅照射之中,橋影幻映出無限奇異的璀璨色彩。這更像是天上的兩道彩虹,而這“彩虹”的影子落入“明鏡”之中去了。這兩句與詩人的另一名作《望廬山瀑布水》中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相似。兩者同樣是用比擬的手法來塑造形象,同樣用一個“落”字把地下和天上聯絡起來;然而同中有異,異曲同工:一個是以銀河比擬瀑布的飛流,一個是用彩虹寫夕陽明滅的波光中雙橋的倒影;一個著重在描繪其奔騰直下的氣勢,一個著重在顯示其瑰麗變幻的色彩,兩者所給予讀者的美感也不一樣,而詩人想象的豐富奇妙,筆致的活潑空靈,則同樣十分高明。 古詩文網:http://so.gushiwen.org/view_8292.aspx

  • 2 # 使用者31785243632

    一、“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出自唐代李白的《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這兩句詩運用了擬人和比喻手法,將水和橋寫動了,生動形象寫出了水之清澈和橋之華美。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下”構成對偶,句式工整。以“明鏡”喻“兩水”,寫出秋水的清澈、品瑩;以“彩虹”喻“敬橋”,寫出雙橋之美。一個“夾”字,寫出二溪合流繞城的情景:雙橋好似彩虹,這“彩虹”的影子落入了“明鏡”之中,一個“落”字,將天上與水中聯絡起來。

    二、附原文如下:

    秋登宣城謝脁北樓

    唐.李白

    江城如畫裡,山晚望晴空。(山晚 一作:曉)

    兩水夾明鏡,雙橋落彩虹。

    人煙寒橘柚,秋色老梧桐。

    誰念北樓上,臨風懷謝公。

    【譯文】

    江邊的城池好像在畫中一樣美麗,山色漸晚,我登上謝朓樓遠眺晴空。兩條江之間,一潭湖水像一面明亮的鏡子;江上兩座橋彷彿天上落下的彩虹。橘林柚林掩映在令人感到寒意的炊煙之中;秋色蒼茫,梧桐也已經顯得衰老。除了我還有誰會想著到謝朓北樓來,迎著蕭颯的秋風,懷念謝先生呢?

    三、創作背景:

    此詩創作時間與《宣州謝朓樓餞別校書叔雲》相近,在安史之亂爆發前不久。李白在長安為權貴所排擠,被賜金放還,棄官而去之後,政治上一直處於失意之中,過著飄蕩四方的流浪生活。公元753年(天寶十二載)與公元754年(天寶十三載)的秋天,李白兩度來到宣城,此詩當作於公元753年或754年的中秋節後。

    四、作者簡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號青蓮居士,唐朝浪漫主義詩人,被後人譽為“詩仙”。祖籍隴西成紀(待考),出生於西域碎葉城,4歲再隨父遷至劍南道綿州。李白存世詩文千餘篇,有《李太白集》傳世。762年病逝,享年61歲。其墓在今安徽當塗,四川江油、湖北安陸有紀念館。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李憑箜篌引全文拼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