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玖顏想吃棒棒糖

    出處一:《五燈會元·七佛·釋迦牟尼佛》:“世尊在靈山會上,拈花 示眾,是時眾皆默然,唯迦葉尊者破顏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 出處二:明通容《祖庭鉗錘錄》附《宗門雜錄》:“王荊公語佛慧泉禪師雲:‘餘頃在翰苑偶見《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三卷,謂梵王至靈山以金色波羅夷花獻佛,捨身為床座,請佛說法。世尊登座拈花示眾,人天百萬悉皆罔措。獨有金色頭陀破顏微笑。世尊雲: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分付摩訶迦葉。’”此為佛教禪宗以心傳心的第一公案。後以喻心心相印,會心。世尊拈花,是心在作用;迦葉尊者微笑,也是心在作用;微笑的心與拈花的心,彼此平等,無二無別。因此當迦葉尊者微笑,世尊就藉此印證,並傳法給迦葉尊者。自此,不立文字的禪宗心法流傳於世。 二千七百年前,釋迦牟尼與眾聖講法,忽然沉寂下來,捻起一枝花,對著眾弟子微笑。眾聖不解其意,面面相覷,惟迦葉尊者有感於心,點頭回應,與佛祖相視一笑 ......(釋迦牟尼說的很深奧:“吾有正法眼藏,涅盤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大體的意思是說,最好的佛門正道就是這個,不需要什麼語言文字來說來講就直接可以悟道,現在我已經將這個正道交給大弟子迦葉了。)這一相還的微笑,使他得以繼承衣缽。這就是著名的“捻花一笑”。按中土的解釋,這“捻花一笑”即是傳遞禪意,傳者無心,得者無心,純出天然,其妙絕處正在這裡。 捻花一笑,是一種信仰,一種對人生意義的信仰。我們常常追問人生的意義在哪裡?有人覺得,生命是沒有意義的虛無。佛陀說:一切眾生都有佛性,只是因為妄想塵勞,不能證得。釋迦把這一人生的意義賦予了我們,這在某種意義上,給了我們的人生一個光明的目標。我覺得,生命的意義在於消除虛無。我想要活得充實,活得有意義,就應該活在光明裡。這光明就是我們的心燈,這盞心燈由我們的行為、語言、思想體現出的生命尊嚴、價值來點亮。點亮心燈,我們就生活在光明裡,同時也給別人帶來了溫暖。捻花一笑,讓我們的心燈永遠閃爍不滅! 捻花一笑,是一種態度,一種坦然面對生活的態度。既然生命如花,勢必要經歷生活的風霜雨雪。面對坎坷、面對挫折,我們需要堪破一些東西,培養一種坦然的人生態度。我們生活在紛擾的社會中,與周圍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都是不得不揹負一定責任的“俗人”,要做到超凡脫俗的出世太難了,有些東西是我們不想放的,有些東西我們又不敢放。雖然我們都是沒辦法做到心止如水的俗人,但是心中存有“去留無意,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寵辱不驚,漫隨天外雲捲雲舒”的希望又何嘗不可呢? 捻花一笑,是一種境界,一種放棄的境界。當年佛陀捻花一笑,是要告訴諸佛子,一切名利是非,皆傷本體;捻花一笑,一切榮辱皆忘。在世間傳播最廣的經文——如“金剛”、“般若”、“大悲”等等裡,無不是對“空”和“無”的闡釋。我覺得,空和無並不是沒有內容、沒有意義,而是對所有內容(色)----真如實相的認知,這種認知讓我們上升到一種境界,即對任何事物沒有忘乎所以的執著和貪慾的境界上來。人生不過百年,有了這種境界,面對那些恩怨情仇,我們就能在捻花一笑中使之灰飛煙滅。 捻花一笑,是一種修養,一種心靈力量的培養。一個心浮氣躁的人,是無論如何也不會拈花而笑的。捻花一笑,需要我們用坦蕩的胸襟、恆定的信仰、磐石的定力修煉一生。在這樣的修煉中,我們不會孤獨,不會傷心,不會絕望,因為有一種力量陪著你,這種力量應該來自於上蒼。我們的靈魂在修煉中枝繁葉茂,我們的內心在修煉中變得寧靜和諧。 佛曰:“合掌為樸素的敬禮,微笑又如蓮花的純淨!”面對如花人生,我們捻花一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水瓶座女是個怎麼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