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錢潮入海
-
2 # 醜鑑人生by
我們在實際中對於企業重組是應該予以理性看待的。雖然在中國資本市場中,更多時候將重組,併購等一系列商業行為看做是利好,甚至別有用心之人甚至會在公眾媒體上解讀為重大利好,但是我們還是應當更加看中這其中的質地的。
在研究股市歷史中,我們會很容易發現,一些所謂的重組利好背後,其實是存在極高風險的。首先,在重組的過程中,我們看到子公司由於資產體量龐大,造成母公司對於其收購的過程中,存在蛇吞象的現象。而這種行為背後最大的風險在於,母公司由於資產體量不足而難以支撐如此龐大的子公司資產,而使得重組失敗。當然,這還是要看子公司的融資能力如何。不過,這種蛇吞象的行為,在企業整體的資產結構上是會出現極大問題的。
其次,在很多收購重組案例中,我們可以找到一些更為奇葩的案例。便是母公司總資產甚至低於子公司的負債。我們在剔除母公司資產負債之後,發現單純的子公司負債就已經讓母公司資不抵債,這樣的收購重組是具有極高風險的。
同樣的,在跨行業資產重組案例中,我們會發現由於子公司與母公司不屬於同一個行業,甚至二者毫無關係。那麼,在重組之後,由於母公司存在多元化發展的傾向,而其中最大的弊處便是,由於母公司於當前行業所知有限,很難精準的定位重組後的市場,這樣造成的管理以及生產混亂是很常見的。我們應該還記得,當年姚老闆帶領險資買買買的時候,大手筆的收購某玻璃上市企業後,隨即開掉整個管理層而轟動整個市場。對於姚老闆的這種外行領導內行的行為,對於企業重組收購來說,簡直就是毀滅。
同時,在眾多重組案例中,也出現了很多收購大量不良資產的案例。這種收購不良資產後,不僅僅對母公司造成了鉅額的債務負擔,對於自身企業也帶來了巨大的業績下滑。這樣的重組也是我們必須要重新定位的。
還有就是,當前由於重組併購之後,出於某種理由或原因母公司資產結構中產生了鉅額的商譽。而由於被收購子公司的質地並不優秀,造成了這一部分商譽變成了母公司很大負擔。而我們知道去年年末開始的對於商譽問題的研究也被放在了紙面上。換句話說,這一部分商譽必然要被母公司自行消化。至於是集中的減值計提還是按年進行攤銷這個以後或許會有定論,但不管哪種方式,這對於母公司的股價必然構成長期的影響。
當然,我們說過,對於重組我們是必須要採用理性的預期來觀看的。因為除了上述的風險因素之外,的確存在由於併購重組優質資產而帶來資產大幅增值的企業,並且不在少數。所以,我們在確定其行為背後是利好亦或利空時,是需要按照不同情況來具體分析的。
回覆列表
重組上會一般被解讀為利好,但賺錢主要看預期,所以不見得個體就能賺錢,這與兩個方面有關:訊息面和上會結果。
訊息面就是不同的群體獲取訊息是有時間差的,獲取訊息早的群體可以透過左側交易提前進場埋伏,以較低的籌碼博取高利潤,獲取訊息晚的只能追高,甚至有可能虧。
上會結果是停牌後上會是否透過,透過解讀為利好會有資金追捧,未透過解讀為利差會被拋售。
重組也還要看交易成本、資產質量、市場環境等多方面因素,投資者應該多方論證後解讀,以規避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