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數百年來,歷史學界對於“赤壁”之戰發生的地點問題多有討論,諸說並起,被傳媒稱為“新赤壁大戰”。一般統計,至少有七種“赤壁說”:蒲圻說、黃州說、鍾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從現當代觀點來看,爭論的焦點在蒲圻說和嘉魚說之間,而歷史學出版物和已發現文物證據更偏向於蒲圻說。
蒲圻說
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註》中寫道:“那個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元和郡縣圖志》亦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胡三省注的《資治通鑑》和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採用了這一學說。1970年以後,蒲圻市赤壁山及長江對岸的烏林連續出土了大量東漢時期的文物,包括1973年出土的銅馬鐙、“建安八年”(203年)字樣的瓦硯,1976年赤壁山下土層中的沉船遺址、赤壁山上的各式漢朝帶鉤,1987年開探的墓室中諸葛亮設計的銅弩機、東漢通行的五銖錢等等。1991年,湖北大學人文學院專門出版了《古戰場蒲圻赤壁論文集》。1998年,蒲圻市正式改名為赤壁市。在赤壁市的三國赤壁古戰場中,含有大量赤壁之戰時的各種遺物,這些戰爭遺物的出土更加確定了當年赤壁大戰的地點就是在蒲圻。
嘉魚說
語言學家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的觀點。如上溯此說之源,有《大清一統志》引據《水經注》為證。《水經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二百里。”此說後來為清末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所首肯。
史書論證
首先,《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而《三國志·吳書》的諸大將傳記也都提到“拒曹公於烏林”的字樣,那麼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拄紮在江北的烏林。《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赤壁山在今蒲圻縣西八十里,一名石頭關,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江水左逕百人山南,右逕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所起也。”《荊州記》記載:“蒲圻縣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黃蓋(於)此乘大艦,上破魏武兵於烏林,烏林、赤壁其東西一百六十里。”《江表傳》記載赤壁之戰的情況是這樣的:“至戰日,蓋先取輕利艦十舫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去北軍二里於,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
“東南風急”與“中江舉帆”,說明衝烏林來的船來自烏林東南,這與“上破魏武兵”比較吻合。還有《三國志·呂蒙傳》的記載:“是歲,又與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於烏林”。這裡的“西破”與周瑜傳的“逆”是一個解釋。
如果《江表傳》所記載是事實,那麼蒲圻赤壁做為赤壁之戰的地點確實是最符合歷史記載。
赤壁之戰,是指東漢末年,孫權、劉備聯軍於建安十三年(208年)在長江赤壁(今湖北省赤壁市西北)一帶大破曹操大軍,奠定三國鼎立基礎的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著名戰役。這是中國歷史上以少勝多的著名戰爭之一,也是三國時期“三大戰役”中最為著名的一場。它也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在長江流域進行的大規模江河作戰,標誌著中國軍事政治中心不再限於黃河流域。孫劉聯軍最後以火攻大破曹軍,曹操北迴,孫、劉各自奪去荊州的一部分。
數百年來,歷史學界對於“赤壁”之戰發生的地點問題多有討論,諸說並起,被傳媒稱為“新赤壁大戰”。一般統計,至少有七種“赤壁說”:蒲圻說、黃州說、鍾祥說、武昌說、漢陽說、漢川說、嘉魚說。從現當代觀點來看,爭論的焦點在蒲圻說和嘉魚說之間,而歷史學出版物和已發現文物證據更偏向於蒲圻說。
蒲圻說
陰法魯主編的《古文觀止譯註》中寫道:“那個赤壁,在今湖北省蒲圻縣西北,長江南岸。”《元和郡縣圖志》亦稱:“赤壁山在蒲圻縣西一百二十里,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即周瑜用黃蓋策,焚曹公舟船敗走處。”胡三省注的《資治通鑑》和譚其驤主編的《中國歷史地圖集》也採用了這一學說。1970年以後,蒲圻市赤壁山及長江對岸的烏林連續出土了大量東漢時期的文物,包括1973年出土的銅馬鐙、“建安八年”(203年)字樣的瓦硯,1976年赤壁山下土層中的沉船遺址、赤壁山上的各式漢朝帶鉤,1987年開探的墓室中諸葛亮設計的銅弩機、東漢通行的五銖錢等等。1991年,湖北大學人文學院專門出版了《古戰場蒲圻赤壁論文集》。1998年,蒲圻市正式改名為赤壁市。在赤壁市的三國赤壁古戰場中,含有大量赤壁之戰時的各種遺物,這些戰爭遺物的出土更加確定了當年赤壁大戰的地點就是在蒲圻。
嘉魚說
語言學家王力主編的《古代漢語》和朱東潤主編的《中國曆代文學作品選》,都持赤壁在今湖北嘉魚縣東北的觀點。如上溯此說之源,有《大清一統志》引據《水經注》為證。《水經注》曰:“赤壁山在百人山南,應在嘉魚縣東北,與江夏接界處,上去烏林二百里。”此說後來為清末著名地理學家楊守敬所首肯。
史書論證
首先,《三國志》是這樣記載的:“權遂遣瑜及程普等與備併力逆曹公,遇於赤壁。時曹公軍眾已有疾病,初一交戰,公軍敗退,引次江北。頃之,煙炎張天,人馬燒溺死者甚眾,軍遂敗退,還保南郡”。
而《三國志·吳書》的諸大將傳記也都提到“拒曹公於烏林”的字樣,那麼可以肯定的是,曹操是拄紮在江北的烏林。《元和郡縣圖志》記載:“赤壁山在今蒲圻縣西八十里,一名石頭關,北臨大江,其北岸即烏林,與赤壁相對。”酈道元的《水經注》記載:“江水左逕百人山南,右逕赤壁山北。昔周瑜與黃蓋詐魏武大軍所起也。”《荊州記》記載:“蒲圻縣沿江一百里南岸,名赤壁。周瑜、黃蓋(於)此乘大艦,上破魏武兵於烏林,烏林、赤壁其東西一百六十里。”《江表傳》記載赤壁之戰的情況是這樣的:“至戰日,蓋先取輕利艦十舫時東南風急,因以十艦最著前,中江舉帆。去北軍二里於,同時發火,火烈風猛,往船如箭,飛埃絕爛,燒盡北船,延及岸邊營柴”。
“東南風急”與“中江舉帆”,說明衝烏林來的船來自烏林東南,這與“上破魏武兵”比較吻合。還有《三國志·呂蒙傳》的記載:“是歲,又與周瑜、程普等西破曹公於烏林”。這裡的“西破”與周瑜傳的“逆”是一個解釋。
如果《江表傳》所記載是事實,那麼蒲圻赤壁做為赤壁之戰的地點確實是最符合歷史記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