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寒來一暑往

    問,「惟精惟一,是如何用功」?門人問惟精惟一的功夫怎麼做。先生曰,「惟一是惟精主意,惟精是惟一功夫。非惟精之外復有惟一也。『精』字從『米』。先生說:惟一是達到惟精的前提,惟精是實現惟一的功夫。二者還是一體的,一體兩面。惟一就是不二,心中只存一個天理,沒有絲毫人慾。惟一是個結果,也是個初心,沒有惟一的初心,就不會有惟精的功夫。不重視就不會堅持,就會心思散亂,怎麼可能達到精呢?反過來說,如果不能惟精,也不可能真正惟一。在修行中不斷細化,不斷深入,不斷去除私慾,心中自然會越來越純淨。如果對一門技術並沒有徹底地瞭解通透,那實際操作當中必然會被很多的主觀臆斷左右。就像開車一樣,剛學駕駛的人,都帶著很多的想象:方向盤到哪裡應該打多少角度、速度多少該換檔、剎車不踩離合會不會熄火等等。然後產生很多的顧忌,雖然這時候想要專心致志地開車,但是一到該轉彎、換檔、踩剎車的時候就必然會被那些主觀推斷出來的東西影響,這還能叫惟一嗎?說是要專心致志,實際根本沒辦法專心致志。這就是說惟精是惟一的功夫。惟精就是把疑問全都搞定,自然就無疑惑,也就沒有雜念妄想。沒有了雜念妄想,自然也就惟一了。先要一心一意地搞通義理,然後再一心一意地除疑,最後一心一意。很多學佛人在這裡就是透不過來。他們總問:為什麼道理我都懂了,就是不管用呢?這時候又有大師出來了,說:你要實證、要實修。話是沒錯,可是沒找到重點。看看前面問的話“為什麼道理我都懂了,就是不管用呢?”問話者想的是什麼呀?他要的是管用!也就是說,他的心思根本不在“道理”上。還有,他懂到什麼程度?還有沒有疑惑和猜測?他的主觀成見還有沒有起作用?如果這些都沒搞清楚,怎麼實證實修?如果這些都搞清楚了,還有什麼可實證實修的?用佛法舉例子,是因為佛法當中比較強調這些。其實心學也是一樣,只是說的比較隱諱而已。懂得天理了,卻還不能順著天理,為什麼?因為惟精的功夫不夠啊,所以心裡還有一大堆的疑問、成見、猜測,也就是私意了,怎麼可能順應天理呢?這就是不能惟一。要想惟一,就得做足惟精功夫,把心中私意去盡,這是惟精功夫。惟精功夫到了,就自然惟一,惟一就是無雜無染啊,這時候還怕不惟精嗎?如果沒有一開始的專心於天理,有可能惟精嗎?肯定不可能。所以惟一是主意,惟精是功夫,二者是一體的,不是惟精之外有一個惟一。『精』字從『米』。姑以米譬之。要得此米純然潔白,便是惟一意。然非加舂簸篩揀惟精之工,則不能純然潔白也。舂簸篩揀,是惟精之功。想把米變白,就是求惟一的意思,而這個過程自然也是以“惟一”之心進行的。要想把米變白,就必須要舂簸篩揀,這是惟精,如果不這樣,就不可能變白。然亦不過要此米到純然潔白而已。最後的結果呢?也不會離開當初的出發點:變白。惟一的主意必定引起惟精的功夫,沒有惟一的主意是不可能發起惟精的功夫的。惟精的功夫能且僅能取得惟一的效果。所以說二者無別。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者,皆所以為惟精而求惟一也。他如博文者即約禮之功。格物致知者即誠意之功。道問學即尊德性之功。明善即誠身之功,無二說也」惟精的功夫包括“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博文和約禮、格物致知和誠意、道問學和尊德性、明善和誠身之間的關係,與惟精惟一沒有區別。

  • 2 # 湯圓電影Vlog

    [wéi jīng wéi yī] 惟精惟一惟精惟一是一個漢語成語,指用功精深,用心專一,精:用功精深;一:專心。語出《尚書·大禹謨》:“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元·李道純《沁園春·贈圓庵蔣大師》詞:“日氣日神,惟精惟一,玉瑩無瑕天地歸。”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小寶寶吃哪一款嬰幼兒奶粉能保證營養充足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