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季我努學社
-
2 # 非著名驚奇隊長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恢復漢室江山,推翻當時蒙古人的統治,在《喻中原檄》一文中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紀陳綱,救濟斯民”的口號。同文中也提出“胡虜無百年之運”。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為了恢復漢室江山,推翻當時蒙古人的統治,在《喻中原檄》一文中提出了“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紀陳綱,救濟斯民”的口號。同文中也提出“胡虜無百年之運”。
長久以來,我們都能在近代中國革命派的言論中看到“驅除韃虜”的口號。我們最熟悉的“出處”莫過於1905年由孫中山孫中山等人主持的中國同盟會成立確定的綱領“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後來隨著“三民主義”理論的不斷完善,便成為了轉換成為“民族主義”。但實際上“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最早表述是中國明代,你知道是怎麼回事嗎?
朱元璋北伐形勢圖
蒙元勢力崛起後,在忽必烈和成吉思汗等人的武力征服下,蒙元帝國的勢力範圍不斷擴大,並最終形成了以大都(今北京)誒誒統治中心的大元帝國。但由於蒙元統治者的腐朽作為,自然災害的頻繁發生,歷史進入元朝後期,政局狀況已經十分不堪。與此同時,元廷不斷收取各種賦稅,苛斂暴徵,名目繁多。加之當時黃河流域水患極其嚴重,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這樣一來,水深火熱之中的廣大群眾連最基本的謀生也不能保障,只好走上了反抗蒙元政府的道路。在元末遍地烽火的農民起義軍中,朱元璋勢力從中不斷壯大,開始擔負起驅逐蒙元反動勢力的旗幟。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的“天下觀”中沒有當代的國家關係,而是將天下分為“中華”和“夷狄”,中原王朝周邊的少數民族群體都被稱為“胡”、“蠻”、“夷”、“狄”等具有貶低的意義。岳飛那首名揚千古的《滿江紅》的詞中就有“壯志飢餐胡虜肉,笑談渴飲匈奴血。待從頭收拾舊山河,朝天闕”的語句。可見,無論“韃虜”還是“胡虜”,都是中原政權的視角與態度。
中國古代華夷觀
元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十月二十一日,朱元璋任命丞相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二十五萬人由淮河入河南,開始北伐中原的大規模戰爭。徐達北伐大軍所到之處,堅持“不殺掠,不擾民”,嚴格遵守和執行軍紀。朱元璋還向北方人民釋出了由宋濂起草的《喻中原檄》:“... 當此之時,天運迴圈,中原氣盛,億兆之中,當降生聖人,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今一紀於茲,未聞有治世安民者,徒使爾等戰戰兢兢,處於朝秦暮楚之地,誠可矜閔。...”,這一檄文解釋瞭解釋了朱元璋北伐的原因和正當性,這使得北方人民紛紛依附北伐軍,北伐因此而比較順利。
徐達北伐還原圖
北伐成功地驅逐了蒙元政權後,革命任務變成了建設任務,朱元璋集團又改變了“驅除韃虜”的策略,他下令以禮相待元朝時期的故官舊址,並安撫歸附的北方及蒙古人、色目人等地方百姓。正因適時地轉換策略,安撫了不同民族的普通百信,大明王朝走上了歷史舞臺。
參考資料:
張廷玉等:明史
何志虎:試論孫中山放棄“驅除韃虜”口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