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點微言

    華人的吃在世界上是出了名,不僅豐盛多樣,而且味美鮮珍,無論是享譽海內外的十大菜系,還是千姿百態、內涵豐富的飲食文化,都足以看出華人對美食的偏愛。且不說中國的美食分季節、地域、民族,甚至連每個節日的食俗都是完全不一樣、不重複,美食之國,當之無愧。

    不僅如此,華人的“吃”文化,可謂博大精深,不僅在飲食上大講特講,而且還延伸到了其他方面,略舉幾例:象棋對弈叫“吃子”。 有苦難言叫“啞巴吃黃連”。接人舉動叫“吃招”,無故佔便宜叫“不吃白不吃”,嫉妒他人叫“吃醋”,事情緊急叫“吃緊”,沒佔便宜叫“吃虧”,以強凌弱叫“大魚吃小魚”,受人歡迎叫“吃香”,感覺困難叫“吃力”,女人漂亮叫秀色可餐,搜刮民財叫魚食鄉里,遭遇意外叫“吃驚”,廣泛流傳叫膾炙人口,如此等等,全都與吃緊密相連。

    今天就來說說與“吃”有關的兩個詞,一個是“吃醋”,一個是“吃豆腐”。眾所周知,這兩個詞在生活中經常被用到,用得最多的就是"男人愛吃豆腐,女人愛吃醋“,至於是要表達什麼意思,相信喜歡“吃豆腐”“吃醋”的親們是心領神會的,不必多說。

    那麼,這兩個詞是如何得來的呢?有什麼講究嗎?為什麼是"男人愛吃豆腐,女人愛吃醋“,而不是"男人愛吃醋,女人愛吃豆腐”呢?先來看看“吃豆腐”。

    根據記載,現在家常小菜的豆腐原來是劉安偶然發明的:“豆腐之法,始於淮南劉安”。劉安系漢高祖劉邦的孫,被封為淮南王。那時,劉安作為富二代,有錢了便想長生不死,為找長生不老之藥,在安徽八公山曾以黃豆、鹽滷等進行煉丹,在無意中陰差陽錯地煉出了以後人人愛吃且好吃不貴的豆腐,由於便宜好吃,很快成為歷代百姓喜歡的菜品之一。

    由於豆腐好吃,逐漸變得暢銷起來,於是在各個街坊間便出現了很多豆腐店。在這些店面中,據說在長安城有個夫妻合開的豆腐小店,由於老闆娘天生麗質,加之專門售賣豆腐,所以被顧客們稱之以“豆腐西施”。

    久而久之,受老闆娘的美貌吸引,天天有男人來吃其“豆腐”,當然,可能這老闆娘也有藉此招攬顧客之嫌的,難免藉此搔首弄姿、賣弄風情,旨在引得眾多男人來買單。當然,這個還是有尺度的,那些男人也就頂多借付錢之時順便摸摸“豆腐西施”老闆娘的纖纖玉手而已。

    不過,這些男人的黃臉婆們可吃不住了,但也無可奈何,只得天天罵她們那些想吃嫩豆腐的男人們,說什麼“你今天又去吃豆腐了?”之類的來訓斥其丈夫。慢慢地,“吃豆腐”便成了男人輕薄或調戲女人的代名詞。

    至於說“吃醋”這個問題,我們也許會很好奇,為什麼非要說是“吃醋”,而不是吃醬油呢?

    據史書記載,唐太宗李世民曾賜給其相房玄齡幾名美女做妾。但據說房玄齡是個“妻管嚴”,面對皇帝恩賜,他是根本不敢接受。李世民得知其夫人的一貫作風之後,便派太監拿一壺“毒酒”賜給房夫人,並威脅她,如果不同意其丈夫納妾,將賜死她。

    哪裡料到,這個房夫人還真是烈婦,竟然毫無懼色,接過“毒酒”一飲而盡。結果當然是沒什麼問題了,這只是唐太宗試試她而已,裡面裝的只是醋而已。皇帝無非是以此來考驗她罷了,開個玩笑而已。見到此種情況,李世民也就不再堅持,就此作罷。

    從此以後,“吃醋”的故事便廣為流傳開來。因為醋是酸的,估計嫉妒的滋味也是酸的,二者酸味相通,於是“吃醋”也就成了男女之間嫉妒的代名詞了。

    至於為什麼是"男人愛吃豆腐,女人愛吃醋“,而不是"男人愛吃醋,女人愛吃豆腐”,估計就是由這兩個典故的影響吧,如果最初男人愛吃的是醋,唐太宗賜予的是豆腐,現在"男人愛吃醋,女人愛吃豆腐”也未可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飛行員遇險跳傘時是怎樣被彈出去的?對此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