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悼亡吟
-
2 # 董江波
南方我不知道,但按照北方的習俗,老人去世,肯定要穿壽衣的,而且有專門的壽衣店售賣,價錢,也分個三六九等,所以,也不用擔心,買不到你能承受的價格的。
土葬的話,老人裝棺(其實,就是收拾停當,把去世的老人裝入棺木中),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尤其是穿壽衣,是非常講究的。
所以,絕對不能給老人,穿著就日常的衣服,就匆匆裝棺下葬了。
問主家的情況,我建議,請一個當地的風水先生或有資歷的承辦白事的中老年人,他一應指導你怎麼做,就好了。
從老人去世,停靈、裝棺、起靈、送葬、下葬、祭拜是一個很複雜的過程,這個已經形成了幾千年的習俗,屬於專業領域。
還是請人辦理白事的好。
以我做了這麼久的殯葬人員的經驗來看,在這跟你們再說必須穿壽衣,而且要幾領幾腰,這樣就太沒意思了,下面說點有意思的大家議一議。
老人去世後穿什麼的問題,不僅是很多老人(這個老人指年長者)的疑問,通常家裡有人去世都是聽年長者的話,其實年長的人他們自己可能都不知道怎麼辦,也只是說他們自己的所見,覺得這樣可能是對的或者說這樣做對後代好,然後就這麼處理了。
其實我個人覺得這個問題可以以傳統為基礎,然後結合自身實際情況來操作,墨守成規遵循傳統現在很容易被扣上“迷信”的帽子,完全出格的做標新立異又很難接受,所以要把握一個分寸就行。
這說的不是廢話,我舉個例子,①在我們說的傳統壽衣裡可沒有基督教服裝,現在國內信基督教的人越來越多,基督教徒去世後是要穿那種白色的教服的,這很明顯是後來才有的。②再比如說,壽衣的材質問題,以前人們的工藝只能紡織出棉布,我們都說壽衣要穿純棉的,為什麼呢,因為純棉的燒完了以後就是灰,不會粘在骨灰上,而現在有化纖、滌綸、尼龍等多種材料,這種材質燒完了會是黑疙瘩,要麼就黏在骨灰上了,影響骨灰質量,所以應該儘量避免。③再就是壽衣的樣式,我們通常說的壽衣就是指的唐裝式的棉服,而現在的壽衣還新增了西裝、中山裝、旗袍等多種樣式。所以這就更造就了人們碰到這種事時不知所錯的問題。
壽衣的來源壽衣跟民族矛盾有關的。說滿清入關後強制漢人剔發易服(強制漢人剃頭穿滿人的服飾),漢族人不願意啊,覺得丟了江山不說連祖宗留下的衣服都不讓穿了,於是漢人就抗爭,滿人就對不聽話的漢人大肆屠戮,滿人就想那也不能把所有漢人都殺了,都殺了統治誰去,所以抗爭有了結果了——活人不許穿,死人可以穿。 世界上大約再沒有哪個民族因為穿自己的民族服裝而被大批屠戮的——除了華人之外。於是在三四百年前的清朝,漢族人死去之後,才可以脫下異族的長袍馬褂,穿上自己的民族服裝,並在臉上蒙一塊白布,表示無顏見地下的列祖列宗。三百多年來,漢服只能作為“壽衣”短暫地留存在華夏大地,然後永遠地隨死去的人一道,埋入了地下——這就是史學家所說的:神州不復漢衣冠。
世界上再沒有哪個民族因為穿自己的民族服裝而被大批屠戮的——除了華人之外。所以經過三百多年剃頭、留辮子、穿旗袍馬褂的華人,有很多已經淡忘了這種與旗袍馬褂不同的“壽衣”的由來,他們只知道,這個“右衽、交領、博帶、廣袖”的衣服,叫“壽衣”,是和死人聯絡在一起的一種衣服。
壽衣的講究個人覺得這個壽衣的由來只是近代史上的問題,因為畢竟在清朝之前的人們也得穿壽衣吧,畢竟從後世的喪葬禮是傳承自商周時期,那時起人死後就會沐浴更衣,只是可能那時沒稱之為壽衣。
至於壽衣的件數的講究就是那時候禮制規定問題了,比如皇帝是九五之尊,所以去世後穿9領5腰加披風共15件套,王室貴族是13件套,大臣是11件套,富貴人家是9件套,布衣是7件套,其實窮苦人家可能五件套都湊的費勁。現在流行的壽衣多為七件套或者五件套。因為壽衣寄託的美好願望,所以壽衣上不用釦子,因為諧音寓意不好,壽衣的材質用棉的不用緞子,也不用皮毛,用動物皮毛穿在人身上,怕來世轉為動物等等。
所以再說人去世後能不能穿羽絨服,是不是不能了,羽絨服裡的絨是動物毛,衣服的材質也不合適。所以我上邊說要以傳統為基礎,在結合現在的情況,如果覺得穿動物皮毛的說法是妖言惑眾,那麼羽絨服的材質就不適合火化用了,這就是實際情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