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7223656964639

    方文山的說法是:

    當初當我確定了“天青色等煙雨”的歌詞後,沒多久就又順手寫下副歌第二句“而我在等你”,於是副歌第一行的關鍵詞即孕育而生:“天青色等煙雨,而我在等你”。因我歌詞裡所描述的天青色,是無法自己出現的,它必須耐心的等待一場不知何時會降臨的雨,才能夠在積雲散去的朗朗晴空以天青的顏色出現。

    因為雨過天晴後才會出現天青色,先降雨才能有天青,但我倒過來說,想看到天青色唯有先等待下雨。還有,之所以用“煙雨”,而不用“下雨”,則純粹是因為煙雨的意境比較美。而我用“天青色等煙雨”此句來對仗較為白話的一句“而我在等你”,一連用了二個“等”字,是為來強調愛情裡最無力的無奈就是“等待”。

    換個散文式的說法就是:“那天氣的變幻莫測,那裡是我們平凡人所能掌握的呢?想看到純淨被雨洗滌過的天青色,就只能耐心的等待驟雨自然的停,就如同我也只能被動而安靜的等待著不知何時才會出現的你。”這首青花瓷裡還出現“芭蕉”這個歌詞裡較不常出現的植物,實在是因為個人對“芭蕉”這款植物的莫名喜愛,情有獨鍾。

    就像椰子樹會讓人聯想南臺灣,棕櫚樹等同於熱情的海灘,仙人掌的場景則理所當然在沙漠一樣,不知怎地,對於“芭蕉”我就自然而然的會聯想起宋詞中煙雨江南里的蘇州林園。如李煜的長相思裡就有“……秋風多,雨相和,簾外芭蕉三兩棵,夜長人奈何。”其實你只要仔細觀察宋詞裡常出現的植物,“芭蕉”出現的頻率還頗高。

    另外日本著名的俳句詩人松尾芭蕉,也是取芭蕉為自己的別名,這又讓芭蕉這植樹增添些文人氣質。

    還有順帶一提的是“惹”這個字在歌詞中的用法,是我從六祖慧能那句著名的謁語:“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中,得到的體會。

    因為“何處惹塵埃”其實也可寫成“何處"沾"塵埃”,或“何處"染"塵埃”,但因為沾與染的語意都沒有“惹”來的強烈,沾與染只是一種與他物接觸的用詞,但“惹”字卻有不請自來的招惹之意,主動性很強,比較具侵略與戲劇性。也因此,我用“門環惹銅綠”,而不用“門環染銅綠”;還有另一句歌詞我也是用“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也不用“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遇見"你”是同樣的道理。

    其實在“南拳媽媽”的《花戀蝶》中我就已經用了“惹”這個字,在第一段歌詞裡“幽幽歲月、浮生來回、屏風惹夕陽斜。。”,我用“屏風“惹”夕陽斜”來表示夕陽西下時因屏風的阻擋斜射進屋內的光線,而不用“屏風"遮"夕陽斜”。

    最後,關於“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的詞意,在此容我再累字贅語的解釋一下;一場大雨後滿園的翠綠,空氣裡充滿溼潤的水氣,芭蕉葉上滾動著晶瑩的雨滴,此時此景,最是詩意;還有那歷經風霜風吹雨打後,依舊鑲嵌在門板上只是多了些鏽蝕斑駁的銅環,最富古意。

    我先用“芭蕉惹驟雨門環惹銅綠”這段文言詞句以景入情,然後再承接較為白話的下一段“而我路過那江南小鎮惹了你”以為對仗。因為芭蕉與門環都是靜態的實物,只能被動的等驟雨,等歲月侵蝕後慢慢氧化的銅綠;但人稱代名詞的“我”卻跟芭蕉與門環不一樣,因為“我”是可以自由移動的,於是我偶然間經過江南小鎮邂逅“惹了”你,並不是被動的等你了,而是主動的去認識你。

    所以雖然同樣都是用動詞的“惹”,但其主動與被動性卻迥然不同,而且在這段詞裡我一連用了三個“惹”字,字義相同,用法卻不同,饒富趣味。總之這首歌寫的很辛苦,但也很有成就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松籽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