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愫顏繁華夢

    日本著名政治家吉田茂說過,重視教育事業是日本近代化的一大特點。而事實上,對日本社會影響最大、使日本獲得成功的最主要原因,也正是它的教育制度。這是曾在日本擔任大使的美國“日本通”賴肖爾的結論,也是日本人自己的結論。 日本在明治新政府成立僅4年就設立了文部省(教育部),隨後又制定計劃,要建立一個以法國為樣板、以普及文化為目的、高度集中統一的教育體制。二戰後,日本實行教育改革,實行9年義務和完全免費的教育。在這種體制下,日本很快成為世界上教育水平最高的國家之一。上世紀80年代,日本人的高中畢業率就約達90%,居世界前列。雖然日本大學入學率不如美國,但大學畢業率則較高。就文盲率而言,在上世紀80年代,日本不到1%,而美國是20%。 日本人讀書看報的風氣非常濃厚,無論報刊、雜誌還是圖書,無論國際時事還是政治、歷史、科學、藝術等,他們都感興趣。上世紀80年代統計,日本幾乎所有的家庭都定期訂報,其人均訂報居世界前列。據1979年的調查,52%的日本人除讀報外,還讀一本週刊雜誌、一本月刊雜誌。這些年來,儘管受電視、網際網路影響,但日本人均報刊發行量仍是最高的。 日本的報刊對新事物十分敏感。有什麼新學說、新知識,馬上就成為報刊的話題,跟著就要出書。日本每年出書四五萬種,二戰以來日本翻譯的外文書籍近40萬種,甚至一些有參考價值的外文書,日語版與原文書同時出版。 為適應日本人的學習需求,日本政府為辦教育電視臺撥出了大量預算,編排和播放各類實用節目:有外語講座;有普及衛生保健知識的節目;有教授詩歌、繪畫、手工工藝的節目等,還有針對不同群體的特殊節目。 日本人一向認為,學習是一輩子的事,養成了離校後仍然繼續學習的習慣。大學生畢業後就業,並不因此就自封為專家,還要接受專門訓練。畢業生剛就業時被稱為見習生,要長期接受特殊訓練,然後才能成為一名普通職員。熬上普通職員也要時常參加各種學習班。如果單位裡沒開辦學習組織,則安排職員到外面學習或獎勵他們自學。 日本政府派到國外進修的不是青年大學生,而是在機關裡工作過一兩年的年輕有為的人。這些被派往國外進修的人,對自己機關需要什麼樣的知識是很清楚的。因此,他們能有的放矢地學習專業知識。以外務省為例,進中國課工作的人,最初兩年在外務省內轉一圈,然後派到北京語言大學等校進修中文。中日建交之初,日本派到中國來的第一批留學生就是外務省的年輕官員。他們在北京學一兩年中文後,又被派往世界各地瞭解外部研究中國的情況。進修完畢後,再到駐華使館和駐香港總領館工作,讓他們研究和處理實際問題。這些人幹幾年後回到外務省,就是一箇中國問題專家了。 在日本,讀書不只是年輕人和一般職員的事,政治家和大小老闆、經理也有濃厚的讀書風氣。據調查,中小企業的總經理平均每月看3.5本書,每天的讀書時間約為一個半小時。有錢人可以不讀書的想法在日本是行不通的。任何一個在社會上有地位或在學術上有影響的人都得不斷地學習,否則,就會受到輕視甚至譏諷,認為他成了“沒用之人”。 在日本學術界,許多年逾古稀的老學者還活躍在社會上,參加各種活動,繼續研究並加以發表。在日本,文人學者的社會地位非常高,廣受人們的尊敬。

  • 2 # BJ小王

    在日本,讀書不只是年輕人和一般職員的事,政治家和大小老闆、經理也有濃厚的讀書風氣。據調查,中小企業的總經理平均每月看3.5本書,每天的讀書時間約為一個半小時。有錢人可以不讀書的想法在日本是行不通的。任何一個在社會上有地位或在學術上有影響的人都得不斷地學習,否則,就會受到輕視甚至譏諷,認為他成了“沒用之人”。 在日本學術界,許多年逾古稀的老學者還活躍在社會上,參加各種活動,繼續研究並加以發表。在日本,文人學者的社會地位非常高,廣受人們的尊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你們覺得馬天宇和陳曉誰更帥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