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皮球的飛飛

    1845年,居住在瑞士西北部城市巴塞爾的化學家塞恩伯,一次在家中做實驗時,不小心碰到了桌上的濃硫酸和濃硝酸,他急忙拿起妻子的布圍裙去擦拭桌上的混合酸。忙亂之後,他將圍裙掛到爐子邊烤乾,不料圍裙“撲”的一聲燒了起來,頃刻間化為灰燼。

    塞恩伯發現了硝化纖維的可塑性

    塞恩伯帶著這個“重大發現”回到實驗室,不斷重複發生“事故”。經過多次試驗,塞恩伯終於找到了原因:原來布圍裙的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它與濃硝酸及濃硫酸的混合液接觸,生成了硝酸纖維素脂,這就是後來應用廣泛的硝化纖維。塞恩伯發現硝化纖維的可塑性,而且,用它製造出來的東西還不透水。他饒有興趣的用它製造了一些美麗的飯碗、杯子、瓶子和茶壺。他很欣賞自己的這些傑作,還特意寫信給自己的好友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和化學家邁克爾·法拉第(Michael Faraday,1791~1867),告訴法拉第這個意外收穫。可惜當時法拉第並未在意。

    邁克爾·法拉第

    直到一名攝影師的出現。攝影師亞歷山大·帕克斯(Alexander Parkes)有許多愛好,攝影是其中之一。19世紀時,人們還不能夠像今天這樣購買現成的照相膠片和化學藥品,必須經常自己製作需要的東西。所以每個攝影師同時也必須是一個化學家。

    1851年,帕克斯查看了處理膠棉的不同方法。一天,他試著把膠棉與樟腦混合。使他驚奇的是,混合後產生了一種可彎曲的硬材料。帕克斯根據自己的名字,命名該物質為“帕克辛”(Parkesine),這就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的熱塑性塑膠——即加熱後可以變軟的塑膠。帕克斯用“帕克辛”製作出了各類物品:梳子、筆、紐扣和珠寶印飾品,並參展了1862年的倫敦世博會,帕克斯因此獲得了銅獎。

    亞歷山大·帕克斯

    1902年10月24日,奧地利工程師馬克思·舒施尼研發出塑膠袋以後,首先就跟公司老闆說,暫時不要生產,因為這個東西還沒有分解的方法,一定要等他找出分解的辦法再生產。馬克思·舒施尼是一個有良心的科學家,但他的老闆唯利是圖,當面跟他保證不會生產,可是轉過身就投入生產了。這就是商業化的結果。後來,馬克思·舒施尼自殺了。

    塑膠袋因為其輕便、結實和方便使用,在當時無疑是一場科技革命,竹籃之類的盛放用具在這些方面自然無法與之媲美。此後,塑膠袋憑藉其價格低廉、便於攜帶等特點,迅速取代了昔日的“菜籃子”、“布袋子”,成為人們生活中的一件必需品。

    但竹籃等來自於天然植物的纖維製品可以經由大自然來分解,變成肥料,變成糞土,不會汙染環境,不會成為環境的負擔。而塑膠是由石油煉製的產品製成的,根本無法被大自然所分解。那些廢棄的塑膠製品會變成萬年垃圾,它們會給環境造成白色汙染,破壞生態,危害人類和動植物。

    所謂白色汙染,就是指由聚乙烯、聚苯乙烯等等製成的塑膠製品,由於難以分解,被使用後遺棄而造成的環境汙染。

    這也正是馬克思·舒施尼自殺的原因,因為他已經預見到這種可怕的後果。馬克思·舒施尼是一個偉大的科學家,他的偉大不在於他發明了塑膠袋,作為20世紀人類最糟糕之發明——塑膠袋的研發人,他的偉大在於他用生命來警示人類——石化製品的危害.事實上,發明一樣東西,最好不要立刻呈現出來,直到確認它對人類和自然是無害的。同樣的,開始新的商業行為也要考慮它是否對環境無害再去實施,不然,禍患難以預料。

    可是,在現時的商業社會,有多少人看懂了馬克思·舒施尼用自己的生命所譜寫的石化製品危害環境、危害健康的警示呢?即使看懂了,在巨大的物質利益面前,又有多數人可以捨棄呢?

    向偉大的環保先驅馬克思·舒施尼致敬!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沙蜆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