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象曰 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譯】象 自然界中的天與地交融和諧,亨通顯達。帝王要斟酌平定天下的方法,大臣輔助帝王治國要像自然界中的天與地一樣和諧適宜,這樣才能支配黎民百姓。
此象辭篇幅較長下面將其分段註解。
【原文】天地交⑴,泰。後⑵以⑶財⑷成⑸天地⑹之道⑺,
【譯文】自然界中的天與地交融和諧,亨通顯達。帝王要斟酌平定天下的方法,
註釋:⑴“交”交和。交融和諧。漢張衡《東京賦》:“陰陽交和,庶物時育。”
⑵“後”本義:君主,帝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夏後皋之墓也。”
⑶“以”要……做(作)……。《戰國策·趙策》:“必以長君為質,兵乃出。”
⑷“財”通“裁”。裁製。(斟酌決定。)《淮南子·要略》:“財制禮義之宜 。”
⑸“成”平定,和解。《左傳·桓公二年》:“會於稷,以成宋亂。”
⑹“天地”天下。張衡《南都賦》:“方今天地之睢剌,帝亂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
⑺“道”途徑,方法。《孟子·離婁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原文】輔⑴相⑵天地⑶之⑷宜⑸,以⑹左右⑺民⑻。
【譯文】大臣輔助帝王治國要像自然界中的天與地一樣和諧適宜,這樣才能支配黎民百姓。
註釋: ⑴“輔”指輔佐之臣。《戰國策·秦策三》:“古之善為政也,其威內扶,其輔外布。”(鮑彪注:“輔為股肱之臣。”)
⑵“相”輔助,扶助。《孟子·萬章上》:“舜相堯二十有八載。”
⑶“天地”天與地,指自然界。《呂氏春秋·慎行論》:“天地之精也。”
⑷“之”助詞。在句中只起調節音節作用,無實義。《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
⑸“宜”合適,適宜。《史記·呂太后本紀》:“事已佈告諸侯,諸侯皆以為宜”
⑹“以”代詞。者,這樣。酈道元《水經注·三峽》:“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⑺“左右”支配,影響。《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
⑻“民”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
【泰】象曰 天地交,泰。後以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
【譯】象 自然界中的天與地交融和諧,亨通顯達。帝王要斟酌平定天下的方法,大臣輔助帝王治國要像自然界中的天與地一樣和諧適宜,這樣才能支配黎民百姓。
此象辭篇幅較長下面將其分段註解。
【原文】天地交⑴,泰。後⑵以⑶財⑷成⑸天地⑹之道⑺,
【譯文】自然界中的天與地交融和諧,亨通顯達。帝王要斟酌平定天下的方法,
註釋:⑴“交”交和。交融和諧。漢張衡《東京賦》:“陰陽交和,庶物時育。”
⑵“後”本義:君主,帝王。《左傳·僖公三十二年》:“夏後皋之墓也。”
⑶“以”要……做(作)……。《戰國策·趙策》:“必以長君為質,兵乃出。”
⑷“財”通“裁”。裁製。(斟酌決定。)《淮南子·要略》:“財制禮義之宜 。”
⑸“成”平定,和解。《左傳·桓公二年》:“會於稷,以成宋亂。”
⑹“天地”天下。張衡《南都賦》:“方今天地之睢剌,帝亂其政,豺虎肆虐,真人革命之秋也。”
⑺“道”途徑,方法。《孟子·離婁上》:“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
【原文】輔⑴相⑵天地⑶之⑷宜⑸,以⑹左右⑺民⑻。
【譯文】大臣輔助帝王治國要像自然界中的天與地一樣和諧適宜,這樣才能支配黎民百姓。
註釋: ⑴“輔”指輔佐之臣。《戰國策·秦策三》:“古之善為政也,其威內扶,其輔外布。”(鮑彪注:“輔為股肱之臣。”)
⑵“相”輔助,扶助。《孟子·萬章上》:“舜相堯二十有八載。”
⑶“天地”天與地,指自然界。《呂氏春秋·慎行論》:“天地之精也。”
⑷“之”助詞。在句中只起調節音節作用,無實義。《孟子·梁惠王上》:“填然鼓之。”
⑸“宜”合適,適宜。《史記·呂太后本紀》:“事已佈告諸侯,諸侯皆以為宜”
⑹“以”代詞。者,這樣。酈道元《水經注·三峽》:“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⑺“左右”支配,影響。《左傳·僖公二十六年》:“凡師,能左右之曰"以’。”
⑻“民”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論語·泰伯》:“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