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看日曆,有心人會發現今年的農曆6月只有二十九天,然後就直接進入到了農曆7月,這會讓一些人疑惑不已,一個月不是三十天的嗎?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從來都只關注公曆,而沒怎麼關注過農曆。與公曆一樣,農曆也有“月大”和“月小”之說,不同的是,公曆“月大”時當月有31天,“月小”時有30天,而農曆“月大”時有30天,“月小”時則只有29天。或許又會有人疑問了,如果按照一個月只有29和30天計算的話,那一年的時間不就不是365天了嗎?是的,準確來說只有354天,比我們所瞭解的少了有11天。不過沒關係,發明這些曆法的老祖宗不會連這個也沒想到,他們在此基礎上又引入了“閏月”及“閏年”的概念。閏月說回到“閏月”,可能很多人都會記得最近的一次“閏月”出現在前年,也就是2017年,那一年多了一個“閏六月”,那麼你知道這是怎麼計算的嗎?這就要從我們的歷法說起了。世界上目前所擁有的歷法有三種,分別是“陽曆”(太陽曆)、“陰曆”(太陰曆)、“陰陽曆”,任何曆法都超脫不出這三種之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所有曆法都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來計量的,根據太陽的運動,根據月球的運動,根據宇宙星空中的自然軌跡,從而出現不同的計量方法,但所遵循規律都是一樣的。大家都知道,在公曆中,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都屬大月,有31天;四月、六月、九月和十一月都屬小月,有30天;而二月在正常情況下為28天,如果遇到閏年的話,則會多加一天,為29天。而中國古代用以紀年的“干支歷”實際上就是一種“陰陽合曆”,並不單單是“陽曆”或者“陰曆”,老百姓常說的“農曆”或者“陰曆”其實都是指的這種“陰陽曆”。在這種“陰陽曆”中,每月的天數是依照月相盈虧而定的,以月盈而定月中之時,月虧則為月之初終。月相盈虧一年也由此分出了12個月,24節氣,並以此明冬夏,分四時。但是一年中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時間又是一定的,按照剛才所說,按農曆計算的話,一年的時間只有354天,比我們瞭解的常識中所說的一年365天少了足有11天,那麼這少出來的11天就會被計算到每一次的“閏月”之中。在古代,中國熟於曆法的學者將19年定為一個單位,每19年中,會有7個閏年存在,這種計算之法採用了有千多年之久。到南北朝時,又以祖沖之所創的《大明曆》為準,採用391年置144閏的計算方法。祖沖之如果沒有這些置閏之法,一年年過將下來,難免就會出現四時混亂之局面,你甚至難以想象或許會出現老百姓搖扇過年的情況。以陰曆紀年,以陽曆補缺,以之來矯正四季變化,這就是所謂“陰陽合曆”。目前中國置閏的方法其實還與二十四節氣有關,在二十四節氣中分別有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如驚蟄/春分等),其在農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曆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二十四節氣由冬至開始,每過3年左右的時間,在出現閏年的那一年,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就定為“閏月”。如果上個月為農曆六月,則這個閏月就是“閏六月”。同理,如果上個月為農曆四月,則這個月就為“閏四月”。農曆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日為基礎,大月30日,小月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透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曆中連續倆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824年二、三月是小月,八、九、十、十一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這也就出現了在2017年閏六月時,同為農曆六月,但前一個六月足有30天,而後一個閏六月卻為29天的情況。依照特有的公式去計算的話,下一個閏月將會在2020年出現,在2020年的農曆四月過後的一個月中,因只有“芒種”一個節氣,因此這個月就為“閏四月”,月小。
翻看日曆,有心人會發現今年的農曆6月只有二十九天,然後就直接進入到了農曆7月,這會讓一些人疑惑不已,一個月不是三十天的嗎?有這種想法的人應該從來都只關注公曆,而沒怎麼關注過農曆。與公曆一樣,農曆也有“月大”和“月小”之說,不同的是,公曆“月大”時當月有31天,“月小”時有30天,而農曆“月大”時有30天,“月小”時則只有29天。或許又會有人疑問了,如果按照一個月只有29和30天計算的話,那一年的時間不就不是365天了嗎?是的,準確來說只有354天,比我們所瞭解的少了有11天。不過沒關係,發明這些曆法的老祖宗不會連這個也沒想到,他們在此基礎上又引入了“閏月”及“閏年”的概念。閏月說回到“閏月”,可能很多人都會記得最近的一次“閏月”出現在前年,也就是2017年,那一年多了一個“閏六月”,那麼你知道這是怎麼計算的嗎?這就要從我們的歷法說起了。世界上目前所擁有的歷法有三種,分別是“陽曆”(太陽曆)、“陰曆”(太陰曆)、“陰陽曆”,任何曆法都超脫不出這三種之外。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所有曆法都是根據天象變化的自然規律來計量的,根據太陽的運動,根據月球的運動,根據宇宙星空中的自然軌跡,從而出現不同的計量方法,但所遵循規律都是一樣的。大家都知道,在公曆中,一月、三月、五月、七月、八月、十月和十二月都屬大月,有31天;四月、六月、九月和十一月都屬小月,有30天;而二月在正常情況下為28天,如果遇到閏年的話,則會多加一天,為29天。而中國古代用以紀年的“干支歷”實際上就是一種“陰陽合曆”,並不單單是“陽曆”或者“陰曆”,老百姓常說的“農曆”或者“陰曆”其實都是指的這種“陰陽曆”。在這種“陰陽曆”中,每月的天數是依照月相盈虧而定的,以月盈而定月中之時,月虧則為月之初終。月相盈虧一年也由此分出了12個月,24節氣,並以此明冬夏,分四時。但是一年中地球圍繞太陽公轉的時間又是一定的,按照剛才所說,按農曆計算的話,一年的時間只有354天,比我們瞭解的常識中所說的一年365天少了足有11天,那麼這少出來的11天就會被計算到每一次的“閏月”之中。在古代,中國熟於曆法的學者將19年定為一個單位,每19年中,會有7個閏年存在,這種計算之法採用了有千多年之久。到南北朝時,又以祖沖之所創的《大明曆》為準,採用391年置144閏的計算方法。祖沖之如果沒有這些置閏之法,一年年過將下來,難免就會出現四時混亂之局面,你甚至難以想象或許會出現老百姓搖扇過年的情況。以陰曆紀年,以陽曆補缺,以之來矯正四季變化,這就是所謂“陰陽合曆”。目前中國置閏的方法其實還與二十四節氣有關,在二十四節氣中分別有十二節氣和十二中氣(如驚蟄/春分等),其在農曆中的日期是逐月推遲的,於是有的農曆月份,中氣落在月末,下個月就沒有中氣。二十四節氣由冬至開始,每過3年左右的時間,在出現閏年的那一年,當出現第一個沒有中氣的月份,就定為“閏月”。如果上個月為農曆六月,則這個閏月就是“閏六月”。同理,如果上個月為農曆四月,則這個月就為“閏四月”。農曆年中月以朔望月長度29.5日為基礎,大月30日,小月29日。為保證每月的頭一天(初一)必須是朔日,就使得大小月的安排不固定,而需要透過嚴格的觀測和計算來確定。因此,農曆中連續倆月是大月或是小月的事是常有的,甚至還出現過如1824年二、三月是小月,八、九、十、十一連續四個月是大月的罕見特例。這也就出現了在2017年閏六月時,同為農曆六月,但前一個六月足有30天,而後一個閏六月卻為29天的情況。依照特有的公式去計算的話,下一個閏月將會在2020年出現,在2020年的農曆四月過後的一個月中,因只有“芒種”一個節氣,因此這個月就為“閏四月”,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