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使用者6857797169671

    《李爾王》中塑造了很多活生生的形象,李爾王、考狄利婭、肯特、愛德蒙等等,每個拿出來都可以分析很多出來。這裡只簡單分析一下這幾個人物的特點。因為文章是有主副兩條線索,所以我覺得裡面的角色也是可以成雙分析的,比如:李爾王和葛羅斯特、考狄利婭和葛羅斯特等等。李爾王無疑是這個悲劇的主角。他是一個專橫暴虐、剛愎自用的統治者形象。他的致命的錯誤是虛榮心。作為一個長期處於最高統治地位的國王來說,總是被人讚賞常會導致虛榮心,他聽慣了讚美的話,聽慣了甜言蜜語,必然不習慣於小女兒的誠實和拙於言語。可以說小女兒的誠實是對他虛榮心的極大諷刺,長期習慣於生活在虛榮中的人必然不習慣於這種誠實,也不喜歡這種誠實,所以他才會如此惱怒,才會把小女兒趕出家門。我覺得李爾王這個形象的意義更多的是對於現代的意義和啟發。人們說為什麼莎士比亞的戲劇是經典之作,就是因為它存在著多樣的解釋性,“一百個人眼中有一百個哈姆雷特”,這也是莎劇的魅力所在。從現代人的眼光看李爾王,我們可以發現,生活中有太多的李爾王,太多的虛榮心導致了太多不好的後果,從公司的老總,到我們一般人,其實都有虛榮心,適當的虛榮心可以促進我們向上,但是虛榮心太多太強,就會適得其反。《李爾王》留給我們很多思考。相同的,葛羅斯特也是這樣一個角色,他聽信私生子的讒言,而不相信言辭木訥的長子的為人。他和李爾王一樣身居高位,一樣的只習慣於聽信讒言。其次的主角就是小女兒考狄利婭了。她在劇中可以說是完美和正義的化身。當被父王問及有多愛父親時,她誠實地把心中地想法表達出來;當得知父親被姐姐拋棄時,她又毅然為自己得父親討回公道。正是她在父親顛沛流離之時期兵討伐兩個不孝的姐姐,但是悲劇總是這樣,把美好的事情毀滅給人看,小女兒最終失敗自縊而死,老王也因此而悲痛去世。她的誠實可以說是對於虛榮心的一個警醒,一個警鐘,其實她是最愛父親的女兒,只是由於拙於表達而是父親誤會了她的意思。只是因為這樣,導致了最後的悲劇結果。但是考狄利婭又是幸福的,她嫁了個懂得她的善良所在的法蘭西國王,避開了這些趨炎附勢之徒,如果單從這方面來看,她是最幸福的。這又提出一個問題供我們思考,人的幸福到底是什麼?是金錢,是權力,還是內心的滿足?考狄利婭和整個悲劇回答了這個問題。劇本透過李爾王的小女兒考狄利婭等正面形象,宣揚了人和人應該和諧真誠、應該尊重人格、應該平等相待的人文主義思想。而與之相對應的愛德伽,也富有這種性格。善良敦厚,不忍心對自己得兄弟作壞的揣測,也重不放棄自己得的父親,即使自己處境再艱難。然後是考狄利婭的兩個姐姐,自私、虛榮和殘忍。完全是養尊處優、只懂享受的極端個人主義資產階級形象。與她們相似的是愛德蒙,他是個十惡不赦的叛徒。他設計讓他的父親和哥哥愛德伽遭受苦難,有勾引高那李爾和里根使她們互相嫉妒猜疑而互相殘殺。這確實是他的惡的本性所在。但是我們有沒有想過,是什麼致使他這麼做?看過一篇評價,認為愛德蒙的身份,使得他產生了這種報復心理。它是私生子,這種不光明正大的地位,使得他受到了不一樣的待遇,表面上可能和他的哥哥愛德伽是一樣的,但是背後肯定會被人指指點點。社會造就人的性格,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的愛德蒙,很有可能成長成為一個復仇者。我很同意這種觀點,環境造就人性。有人認為《李爾王》是莎士比亞最出色的一部悲劇,我認同。魯迅曾經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了給人看。”那麼多被扭曲得人物性格正加強了此劇得悲劇性。當然,我們宣揚的還是人性的閃光點,所以會有考狄利婭等。正是這些鮮活的人物造就了這一部不朽的悲劇!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奶媽可以輸出嗎?怎麼出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