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是Sunshine呀

    學習格律就不能不瞭解漢字的四聲及平仄。簡單的說,四聲及平仄就是漢字發音的抑揚頓挫。至於是怎麼出現的,就只能說是古人在經過長時間的寫作以及對漢語發音規律的總結出來的。我們現在所說的“平上去入”的古音劃分是到了齊、梁時期才被文人發現的。“平上去入”構成了古漢語的四聲,平聲包括陰平、陽平,分別對應現代漢語普通話的1聲和2聲;上、去、入合起來叫仄聲,上、去聲分別對應現代漢語普通話的3聲和4聲,入聲在現代已經消失,被劃分到其他的三聲中。因此: 古代漢語中:平聲即平聲, 仄聲:上、去、入聲現代漢語中:平聲:1、2聲, 仄聲:3、4聲。1、規則 (1)每兩字為一個節拍段,五字句形成2/2/1/和2/1/2/兩種格式,七字句則是在五字句前加上一個節拍段,形成2/2/2/1/和2/2/1/2兩種格式 (2)同句內平仄交替,對句內平仄對立。 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3)相鄰兩聯中,前一聯的下句和後一聯的上句必須平仄相粘(niān)。 如: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 艱難苦恨繁雙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4)“一三五不論,二四六分明”這一口訣是指處在奇數位置的字可違拗平仄要求,但處在偶數位置的字必須嚴守平仄規則。但須注意,如果一聯中出句違拗了平仄規則,則在對句中相應位置的用字就須予以補救,即使用相應的違拗法則。(如上句中第三字該用平聲字而用了仄聲字,則在下句中第三字用平聲字,而不能死守格式仍用仄聲字) (5)古詩中的古入聲字須靈活判斷,有時可藉助方言讀音來推測認定,這是因為方言中還保留著很多入聲聲調。 2、近體詩的平仄常見定式和變式 第一式:五言平起,七言仄起 如首句押韻,應作: 仄仄平平平仄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第二式:五言仄起,七言平起 如首句押韻,應作: 平平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韻)

  • 2 # 啊啊啊啊哦JJ

    一、回答:  1、平仄是中國詩詞中用字的聲調。平指平直,仄指曲折。根據隋朝至宋朝時期修訂的韻書,如《切韻》、《廣韻》等,中古漢語有五種聲調,稱為平(陰平、陽平)、上、去、入。除了平聲,其餘三種聲調有高低的變化,故統稱為仄聲。詩詞中平仄的運用有一定格式,稱為格律。平聲和仄聲,代指由平仄構成的詩文的韻律。平仄是四聲二元化的嘗試。四聲是古代漢語的四種聲調。所謂聲調,指語音的高低、升降、長短。 平仄是在四聲基礎上,用不完全歸納法歸納出來的,平指平直,仄指曲折。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自元朝周德清後,平分陽陰,仄歸上去。逐步形成陰平、陽平歸平,上聲、去聲歸仄,入聲取消的格局。  2、押韻,又作壓韻,是指在韻文的創作中,在某些句子的最後一個字,都使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朗誦或詠唱時,產生鏗鏘和諧感。這些使用了同一韻母字的地方,稱為韻腳。  二、擴充套件知識:  1、詩詞平仄簡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對聯:(聯尾)上仄下平  2、押韻的禁忌:  (1)、忌重韻  即同一個韻字在一首詩的韻腳裡重複出現,此乃大忌。  (2)、避免同義字相押  如一首詩中同時使用“花”、“葩”,“芳”、“香”等。  (3)、避免出韻  古人寫詩多依官韻,而許多我們認為是同韻的字在官韻中被分別列入不同的韻部之中,如“冬”與“東”之類,如果在同一首詩中相押,即為出韻。這主要是因為古今語音變化的原因,今天已沒有必要再強調這一點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山地車會那麼貴,貴到4000多,有什麼特殊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