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11
回覆列表
  • 1 # Tiekt鐵鐵

    侯馬市在春秋時期稱為新田,晉國都城,在侯馬新田之前曾建於故絳車廂城.晉國在景公執政期間,隨著疆域不斷擴大,他開始策劃遷都。當時多數士大夫的意見是遷往郇瑕,即今鹽湖區和臨猗縣一帶,理由是那裡土地肥沃,地近鹽池,對國家有利。但是韓獻子卻堅持遷都新田,他說:“郇瑕一帶土薄水淺,不如新田土厚水深,居之不生病,有汾、澮兩河沖走汙穢,且新田百姓服從教化,是晉國長期利益所在。”晉景公最終還是聽取了韓獻子的建議,與公元前585年夏四月將晉國都城從絳遷至新田。新田作為晉國最後一個國都,經歷了百餘年的繁榮,至戰國後逐漸荒廢。上世紀50年代以來,考古界在侯馬市連續發現了牛村古城、平望古城、白店古城、臺神古城、馬莊古城等晉國都城遺址及大量珍貴文物,這5個古城遺址統稱為“新田晉國遺址”,於1961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侯馬市境在西漢屬於絳縣的一部分,北魏太和十一年(487年)置曲沃縣後,歷為曲沃縣西境。唐貞觀年間,唐太宗沿襲了北周和隋的府兵制,將全國分為十道,共置634個折衝軍府,當時在這裡置新田府,為上府,駐府兵1200人,是絳州33府之一。金元戰爭之際,流經侯馬的澮河成為兩軍界河,並經歷了激烈的爭奪。明王朝統一全國後,對元代原有的驛站進行整頓,設立水馬站、遞送所、急遞鋪等,以加快文書傳送和物資轉運。今侯馬正處於太原與西安間驛路大道的要衝,遂於洪武八年(1375年)將絳州的金臺驛和太平縣的相里驛遷至曲沃縣境內,改置為侯馬驛和蒙城驛。“侯馬”之名由此出現。侯馬驛的所在地在設驛之前叫“下馬裡”,與南面的上馬村隔澮河相望。按一般地名命名規律,這是由“馬村”派衍出來的兩個村莊,故以“上”、“下”區分。但是“下馬”為什麼會演變為“侯馬”呢?其演變的理由和依據又是怎樣呢?原來,古人有以地名占卜吉凶的風氣,早在古代兵書中就有“將軍忌地名”的說法,而類似“下馬”這種地名尤為當地官員所忌諱。由此我們聯想到太原皇廟兩側舊有“文武官員至此下馬”的標誌碑,這條街因稱“下馬街”,後人卻以為不吉,遂改“上馬街”。再有西安城東已有漢董仲舒墓,官員經此必下馬步行,故稱其地為“下馬裡”,後人同樣也諧音改作“蛤蟆陵”。白居易《琵琶行》:“家在蛤蟆陵下住”,即此也。“下馬裡”作為一個小村莊可能還不會引起地方官的重視,但成為國道驛站後,它的更名也就勢在必然了。若論及“侯馬”的含義也是眾說紛紜,較有價值的解釋有以下三說。一是下馬裡有侯姓所居,別稱侯馬。為此我們查閱過《曲沃縣志》地方人物的姓氏,也調查過土著居民的姓氏構成,惜未發現有關力證;二是下馬裡為晉國諸侯館遺址所在地。據史載,公元前542年,鄭伯、子產來晉國訪問,晉國公為表示歡迎,特意“築諸侯之館”,是當時最高星級的國賓館。後來“諸侯館”成為地方名勝古蹟,清乾隆年間,張坊任曲沃知縣時還將侯馬驛所搬遷到諸侯館遺址上。時有陝西主考朱佩蓮作《侯馬驛諸侯館詩》以志賀,中有“鼎新重築諸侯館”,“洗開舊跡新田面”等句。由此可考慮“侯馬”是否為諸侯館和下馬裡的合成地名或省稱;第三種解釋也是較為合理的解釋,即“下”在當地方言中讀“侯”,“侯馬”是“下馬”的諧音。以諧音改地名在地名避諱中較為常見,這樣既更新了地名含義,又照顧到群眾讀音基本不變,故此,我認為此說可信。近代以來,侯馬驛在晉西南的交通地位更趨重要,1912年,侯馬裁驛歸郵,但仍為一方巨鎮。1958年11月,國務院批准設立侯馬市(縣級),其行政區域包括今新絳縣、曲沃縣及襄汾縣的原汾城縣域。到1963年3月,襄汾、新絳、曲沃3縣相繼恢復,侯馬市被撤銷,稱侯馬鎮,成為曲沃縣人民政府駐地。1971年6月,劃出曲沃縣西部再設侯馬市(縣級)至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帶有軒字的詩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