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韻》“廬驢櫚”為力居切,《集韻》“廬”除了相應的淩如切,還有龍都切,不過後者是“籚”的異體,與草廬、廬山等並無關係。現在“廬(廬)”讀龍都切顯然是讀半邊“盧(盧)”的結果。至於為何普通話“廬”變“盧”而“驢”仍讀“櫚”,可能確是避諱所致。有的地方兩個字就一起變了,比如廣州“廬驢”都跟“盧”同音lou(廣州“驢”另有異讀同“櫚”løy)。
《漢語方音字彙》只收了“驢”字,未收“廬”字。書中“驢”字大都來自力居切,也有少數地方讀龍都切,或有文白異讀:成都nu文,ny白;長沙ləu文,li白;雙峰ləu;梅縣lu;陽江lou;福州lu文,lœ白。上面幾個有文白異讀的地方(《漢語方音字彙》廣州“驢”只收了løy一音,《廣州話正音字典》“驢”推薦讀音為lou,並收又音løy),白讀一般同“旅”(不論聲調),文讀同“盧”,可見“驢”“盧”同音的現象晚起。“廬”的情況跟“驢”當類似。
有的地方“廬”仍讀《廣韻》力居切。
安徽和縣人許宏泉《蘆蒿》提到:
蘆蒿即蔞蒿。上文說明和縣“廬”讀如“驢”。根據周元琳的記錄,和縣附近的廬江 “廬”(廬江)與“驢如盂榆”等字一起讀ʐu,來自《廣韻》力居切。
湖北《黃梅方言志》 “廬”(廬山)與“梨黎”等字一起讀li,也來自力居切。明末姚旅《露書》:“今器具雅重花櫚木,櫚訛為梨,俗遂呼為花梨木。” 《廣韻》“櫚”也是力居切,姚旅記的“櫚”的讀音跟黃梅“廬”的情況一樣。
《廣韻》“廬驢櫚”為力居切,《集韻》“廬”除了相應的淩如切,還有龍都切,不過後者是“籚”的異體,與草廬、廬山等並無關係。現在“廬(廬)”讀龍都切顯然是讀半邊“盧(盧)”的結果。至於為何普通話“廬”變“盧”而“驢”仍讀“櫚”,可能確是避諱所致。有的地方兩個字就一起變了,比如廣州“廬驢”都跟“盧”同音lou(廣州“驢”另有異讀同“櫚”løy)。
《漢語方音字彙》只收了“驢”字,未收“廬”字。書中“驢”字大都來自力居切,也有少數地方讀龍都切,或有文白異讀:成都nu文,ny白;長沙ləu文,li白;雙峰ləu;梅縣lu;陽江lou;福州lu文,lœ白。上面幾個有文白異讀的地方(《漢語方音字彙》廣州“驢”只收了løy一音,《廣州話正音字典》“驢”推薦讀音為lou,並收又音løy),白讀一般同“旅”(不論聲調),文讀同“盧”,可見“驢”“盧”同音的現象晚起。“廬”的情況跟“驢”當類似。
有的地方“廬”仍讀《廣韻》力居切。
安徽和縣人許宏泉《蘆蒿》提到:
暮春時節,回了趟江南,朋友在席間再三推薦這道風味,說現在的宴席上最為時興,並說蘆蒿是南京一帶的特產。待小姐將菜上來,我才知道蘆蒿就是那兒時老家的一種野菜。不過我們那裡呼作“驢(音)蒿”。這不奇怪,鄰縣廬江,我們便叫驢江。劉備三顧茅廬,京戲裡也有唸作三顧茅驢(音)的。這是語言俚俗所致。蘆蒿即蔞蒿。上文說明和縣“廬”讀如“驢”。根據周元琳的記錄,和縣附近的廬江 “廬”(廬江)與“驢如盂榆”等字一起讀ʐu,來自《廣韻》力居切。
湖北《黃梅方言志》 “廬”(廬山)與“梨黎”等字一起讀li,也來自力居切。明末姚旅《露書》:“今器具雅重花櫚木,櫚訛為梨,俗遂呼為花梨木。” 《廣韻》“櫚”也是力居切,姚旅記的“櫚”的讀音跟黃梅“廬”的情況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