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西瓜島的凱文

    人一生中任何一個時刻從內而外的樣子都是他在過去歲月中的經歷,這些經歷來自於家庭、學校和社會,所以可以說它們塑造了我們現在的自己。而在這些課堂上,影響你的不僅僅是家長、老師和老闆的說教,更重要的是你的一言一行中,所得到的外界反饋。所以閱歷越豐富,越要反思自己的行為和思維與過去這些東西之間的聯絡,找到這些因果,然後用理性去改變自己。

    我的一個朋友有個9歲的妹妹,有一天她的妹妹想參加班裡一個去井岡山的遊玩活動,所以就來找姐姐和媽媽報名。正好當時我和這個朋友在聊一些事情,這個朋友就問我到底該不該同意她妹妹去參加活動。我說,同意或不同意的理由是什麼,你是不是應該問問你妹妹她為什麼想去參加這個活動。於是,她照我說的去問了,而她妹妹的回答則是磨鍊意志、吃苦耐勞和瞻仰烈士傳統等。我總覺得這個回答有點不像這個年紀小孩的天性,於是就讓朋友問她妹妹,你老實說,是不是想去玩。果不其然,這個9歲的小孩承認了。然而我卻在思考,為什麼一個9歲就已經不願意或者不敢和自己的講真話,表達真實的意願。

    我想,最本質的原因就在於一個孩子在和家長講真話,表達真實意願的過程中,發現自己總是被無情的否定,所以慢慢的,他就不講真話了,有些話他就不和家長說了。中國的很多家長對“玩”這個詞有著一種天生的偏見,一聽到小孩子提出要玩,就預先設定了否定的回答,可是玩為什麼就一定是壞事兒呢,玩不是小孩子的天性嗎?為什麼我們一定要去否定一個孩子天性?為什麼當一個孩子向大人講出他的真實意願的時候,我們要高高在上的去評價正確或者錯誤,而是和他討論商量呢?為什麼我們的家長一定要高高在上像一個老闆一樣去對待自己孩子的提議和想法呢?

    這就是我們家庭教育中,在家長和孩子的交流互動中,來自家長的每一個反饋,甚至每一個眼神,就在慢慢塑造這個孩子的行為模式、性格甚至人格。

    那學校和社會呢,其實也是一樣的,只不過因為孩子的早期性格和行為模式很多受父母影響已經有些成型了,所以學校和社會給予的影響更多是補充,尤其是社會,但是仍舊對你影響巨大。當你進入社會,進入一家公司的時候,你總是容易被公司的文化,這個領導的做事方式所影響。當公司保守,領導保守的時候,也容易造成你的思維保守和小心謹慎,這些東西有好有壞。所以最好是站在一個局外人的角度去看待這些文化,而不是全盤接受,否則它會固化你的思維和行為模式,限制你的發展。

  • 2 # 紫藤

    人生經歷的三個課堂,對每一個人都非常重要。家庭課堂,是我們出發的地方。我們的父母親人給予我們溫暖關照。學校課堂,讓我們每一個人從未知,到有知,到成長到發展。社會課堂,是我們每一個人施展才華,創造價值的地方。

  • 3 # 無知無覺2019

    家庭教育,是父母的三觀無形中給了孩子,然而父母的三觀不一定就正確良好。

    學校教育,更多的是填鴨式的灌輸學生通識教育,偏於理想化。

    而社會教育,是其個人透過現實生活中,所遭遇的切身經歷,個人透過反思後,做出的調整,可能會和父母的三觀有明顯的區別。

    踏入社會,主要還是看個人是否有明確的個人成長意願,這很重要,是一種內驅力,可鞭策自己,不斷學習和進步。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和女朋友平時很好,但是她一生氣就提分手,很衝動,怎麼辦?